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手机:15903722568(安阳)
网址:www.zhdjwh.com
邮箱:zhdjwh@163.com 906743692@qq.com
地址:安阳市文峰区凯旋大厦7楼707号
当前位置:首页 > 乾坤周易 > 堪舆知识

对天地阴阳数理的思考-原本与本源

更新时间:2016-02-02 | 点击次数:167 次 | 编辑:华夏道院

本源之说,老子以“道”述之,以“自然”概括之;今人以推崇盖天、浑天说来描述宇宙之初;另外有宇宙爆炸说、星云聚集说、奇点孕育说。其实应理解宇宙是没有极限的相对性存在:阴与阳、先与后、实在与“虚无”、运动与相对非运动等等,才是本源的总和。宏观与微观只是人们凭视觉或借助仪器对可观察物体和量的象限界定与评说,而质的属性与量的差异这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是原本的最基础内涵,它所涉及的绝非是迄今为止人类所能认知和辨析的事物及其现象。人类永远不要设想宇宙有边际,至于如何设想宇宙有初期和终期,有待深刻研究。宇宙盖函着自然形体的存亡更替和变异,并且这一规律性现象仅仅是宇宙世纪的某一阶段。就地球生物种而言,达尔文进化论谈到了遗传,谈到了变异,但没有谈到遗传信息本源于时空的不同。其实宇宙万物都是来其时,方显其“形”;终其时,其必将“逝”;无其时,便不见其“踪”。就是说,凡事物现象都在受时、空的约束。运动是大自然内在质能的传递方式之一,只要是实在体就都是运动和变化着的,同时又是本源能量的衍化和再回归。古人所说的原本就是本源能量的统称。时间和空间是原本的两种基本特征。原本从何而来?又向何而去?宇宙充满着原本和“幻”的未知。实在体仅仅是原本能的具体化和过度形式。宇宙实体只占宇宙能量的一少部分。试想太空的流星在消失流逝时,地上的物种有的已灭绝,有的正走向灭绝,到若干个亿亿万年之后,我们人类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又将何去何从?到那时新的实象又该是什么······种种言而不尽。我们需要拓展思维,感悟天地自然真谛。


第一节          阴阳凡数与先天八卦的关系

远古圣贤包牺氏画先天八经卦时灵感出自何处,后人只是在传说中揣测,从先天八经卦图分析,可以认为是以时空阴阳当量为参照系,将本源内在的联系进行了量化和质化的表述,并用八经卦符号进行了明示。所谓量化,即经卦只能是八个而非其它数目,各经卦又表示其在本源里的不同状态的阴阳含量;所谓质化,即阳极反阴,阴极反阳;阳极阴来制,阴极阳来制,阴阳二制化者为本源衍化之根。但二者却常隐而不生卦,只起“潜隐”作用。

“存在就是矛盾”,没有矛盾事物就不能存在,人类在实践中认识矛盾,利用和解决矛盾。是存在就有象,是象就必然有其所含的经卦内容即阴阳当量。那么经卦是如何从本源衍化成的呢?

《系辞》上说:“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管子》中的《心术》篇说:“虚无无形谓之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在这里并没有说万物是同时产生的,是说万物必须遵循这个规则才能显象运动)。老子也把“三生万物”之前说成是无形状态。即他所感悟到的惚兮恍兮状态。先哲们对“道”的解释,其意思都在表明“道”就是虚无状态。至于《系辞》上说“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谓之道”。这实质是在说:“道”是遵循阴阳法则。“一阴一阳”是“道”最基本的本质和衍象特征。

既然说“道”是“虚无”的,那么从“虚无”到“实象”是怎样衍化的呢?《系辞》上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鬼神”是什么?   听起来很玄虚,它是自然界无形因素对实象体能起作用的,实质是宇宙场内在的阴阳能量在衍化,是被古人称谓的原本,它不同于我们现在所认知的空气成份,是不为具体特征的阴阳效应和灵性之“幻”,是和“意”字同功的信息指数与“能”的标量,并能够依附于动物的大脑而发散,当然动物的大脑是高度发达的存在形式。有的学者把这种能量称作“灵力能”或“意念能”。其实任何实在物质都是有意向的。例如 :水是懂得意向的,尽管还谈不上七情六欲,这一点已被现代科学家的实验所证实。所以笼统的说,原本是“道”的本能,原本的标量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无限小;“道”因“数”而衍化;阴阳也因数而象变。但《黄帝内经》里讲:“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数”与原本在虚无态界的关系呢?

恩格斯说:数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纯粹的量的规定,但它却充满了质的差异。爱因斯坦经过研究也发现:只要数学涉及实在,它就不是确定的,如果它是确定的,那就与实在无关。牛顿对时间思考后说:“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本身按其本性来说是均匀流失的,……”这些大家们对“数”的认识,已远远超出了现代极限数学只涉及实在的范畴,而我们华夏先哲 对“数”的认识早已系统明确。

在甲子周期中,甲为十天干之首,以十为旬,便有“六甲”之称。《史记、历书》对“甲”有进一步解释:“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神生于无,形成于有,形然后数,形而成生。故曰神使气,气成形。”(注意两个“数”字的意思区别)这是将“甲”与数、气、形及形后之数联系起来阐述。杨雄在其《法言》中称:“先甲一日易,后甲一日难。”注云:“甲者,一旬之始,已有之秘也。先之一日,未兆也;后之一日,已形也。”杨雄已把“甲”作为一个重要关节点。《周易》更有“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之说。总之,“甲”为原本何数?显而易见,它就是阴阳凡数里的“一”,属阳性。这个“一”与现代数学里的“1”意义不尽相同。现代数学里的“1”是指代有极限的客观物质的量,而阴阳凡数里的“一”不仅能指代有极限的量,也是表述无极限的宇宙量及其属性,它可以表述无穷大,也可以表述无穷小。这是阴阳凡数“一”以及其它阴阳凡数共有的本质。华夏先人早已用十天干为阴阳凡数对应取名,并用来解释着自然时空规律。 例如:在甲子(干支)周期中,当把序数周期与地支对应(1.2.3.4.5.6.7.8.9.10.11.12.···对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时,发现它与天干和凡数的关系(1.2.3.4.5.6.7.8.9.10···对应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确定在同一个太极圈里并不一致,是各有各的周期表现。而只有当天干、地支各行其道(周期)完成一个甲子干支周期时,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动态太极圈,所以甲子周期才是太极的完整尺度,同时又(构成)一个动态基本单位来指代运动。道光年间的王道亨著《罗经透解》里写到:河图,一六共宗,甲与己合;二七同道,乙与庚合;三八为朋,丙与辛合;四九为友,丁与壬合;五十同途,戊与癸合。《黄帝内经》里对“数”的解释更加精辟,原文是:“帝曰:善言始者,必会于终。善言近者,必知其远,是则至数极而道不惑,所谓明矣。愿夫子推而次之,令有条理,简而不匮,久而不绝,易用难忘, 为之纲纪。至数之要,愿尽闻之。鬼臾区曰:昭乎哉问,明乎哉道, 如鼓之应桴,响之应声也。臣闻之:甲己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 这里已经是在讲“数”的原本性和必要性,以及将“数”用天干符号来对应解释在岁太极的五行关系了。

如果把阴阳凡数转换成十天干符号来区别阴阳当量,


则是: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有了阴阳凡数与十天干的对应理解,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源于黄老学派的遁甲术。有关奇门遁甲术的起源以及奇门用语的名词运用,作为后人没必要太纠缠,我们需要注重的是遁甲术的时空观及是否具有合理性。从遁甲术的名词用语看,似乎它的数、术成形年代不是太早(有学者推测在春秋前后),但它的数术合理性我们必须重视。在“烟波钓叟赋”原文里,有“甲乙丙丁戊阳时,神在天上君要知”的语句,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太极图象。有关太极之说,系辞上己讲的很明,但直到宋代的华山道士陈抟,才将河洛及先天图拿出面世。在太极图上,阴鱼阳鱼在表述着事物的生生息息原理,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那么何为“甲乙丙丁戊阳时”?实质上这句话是在解释太极图象的阳鱼,是指阳象递增,阴象递减。阳鱼在遁甲术里又称为阳局,无论哪种名词用语,但按照甲乙丙丁戊的顺序,构成太极的阳局(阳鱼),而阳局的原本阳象将越来越大是附合自然规律的。

在遁甲术里,为什么要以“甲、己”二天干为“符头”日来确定三元,而不用“戊、己”或其它天干组合。一元即一个以时辰为单位的六十甲子周期。所谓定三元,是因为元分上、中、下三者,实质上是将由甲日到癸日的日旬周期作为一个小太极,在这个周期里,甲乙丙丁戊五日构成阳鱼局,己庚辛壬癸五日构成阴鱼局。甲、己二日的子时都是以时辰为单位的“甲子”组合,也叫“符头”,它们分别统领一个以时辰为单位的六十甲子周期,也就是说,在一个日旬周期里,共有两个以时辰为单位的六十甲子周期。甲日的子时为阳符头“甲子”,己日的子时为阴符头“甲子”。但因为每岁二十四气的任何一初气或一中气都需对应三个以时辰为单位的六十甲子周期,因此便有了一气统三元之说(古时把节称为初气)。这实质上是在寻求地球自转时空与公转时空在以时辰为地支单位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寻求地球自转一个以时辰为单位的甲子周期,是否能“不偏不倚对应”(正授)或尽可能接近岁周期七十二候的其中一候元气。

然而在地球的实际运行中,由于地球自转速度的不均匀性和绕日公转一周比三候元定气说多用了5.25日,即多用63个实际时辰,而三候元定气是将一个岁周期进行七十二周天等分,每份为一个以时辰为单位的甲子周期,这只是在做原本静止数学分析,正如牛顿所言:“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本身按其本性来说是均匀流失的,……”。因此地球实际运动的三元和只做原本数学分析的候气三元是两把时空“尺度”。实际运动的三元是以“时实”在现的活“尺度”,它可以沿岁周期二十四气逐步前移,而候气三元在岁周期是相对固定不变的。由于地球自转一周又对应一个小太极,由甲日到癸日十天一旬也对应一个较大一点的太极,因此当每岁的冬至气来到时,便以地球实际运动的“己”日为活关节(时实)点,确定日旬周期的阴鱼局(己、庚、辛、壬、癸共五日)与冬至气第一侯元的关系,也就是己日所含的阴符头“甲子”统领着上、中、下三元的上元之初始点,与冬至后第一侯元气的关系。这就是遁甲术所称的阴符头定中气的由来,遁甲经又称遁甲阴符经。目的是寻求地球实际运行的“己”日与岁周期相对固定的候元阴符头“己”对应上或尽可能接近,只要二者在同一候元,就是把候元气接应上了,所以遁甲术便是以候元气确定局数。《黄帝内经》里讲“……夫侯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可见地球实际运动的“活”三元总是从属于岁周期相对固定的候气三元,这是奇门遁甲术需要超神、接气的原由。

如果以一个月望朔期为太极圈,当月象望朔期正好赶上一节一中气时,实际因“月差”存在,总是有误差的,若甲日子时作为阳符头的“甲子”所引领的上元正好对应月象上半阙之初,己日子时作为阴符头的“甲子”所引领的上元也总是对应月象下半阙之初,这也反应了阴、阳符头的功效差别。所以遁甲术布局的关键是领悟卯酉符头日接应中气,子午符头日接应初气,并在置闰、拆补的前提下以卯酉符头日为主定气符头,子午符头日为从属定气符头,确定用事局数。若卯酉符头日赶上初气定上元,子午符头日赶上中气定上元,叫做阴阳符头置换,有位而不当。不懂得阴、阳符头的区别,就很难弄懂遁甲用局的精魂。关于运动着的“时实”(这里指地球)与二十四气的关系,《黄定内经》里有精辟论述,原文是:“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帝曰:善。”;这大概是遁甲术需要考虑超神、接气、置闰、正授的原由。

已知地球实际运动的日旬周期总是沿岁太极二十四气逐步前移,当经过60个岁太极,地球实际运动的初元符头将沿岁太极前移一周毕。由于“岁差”现象,地球实际运动的初元符头需要运行到第61年的初元位置,才能实现动、静初元符头相会(注:该现象需用后面的“刚体”理论来阐述)。《黄帝内经》里则是以“积盈百刻而成日”来解释这一现象,原文是:“帝曰:善。愿闻其步何如?岐伯曰:所谓步者,六十度而有奇,故二十四步积盈百刻而成日也”。“帝曰:善。愿闻地理之应六节气位何如?岐伯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周易》彖辞也有相关内容:“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终而有始,天行也。”

可见遁甲术如果只考虑实际日旬周期的阴阳元定气,无论如何也不能准确表达被等分为二十四气的岁太极周期阴阳之象。也就是说,仅用“活”日旬周期不能准确推算出岁太极周期的阴阳之象,只是近似值。所以黄帝内经里讲:“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当一个岁太极阴阳之象被八经卦周天等分,一卦统三气,一气又统三候元,由候元气确定遁甲术用事局数,这是遁甲术考虑地球实际运动的日旬周期以“活”三元尺度与岁太极相对固定的七十二候元气的关系。

遁甲术用候元气确定用事局数,把一个岁太极阴阳之象进行七十二周天等分,每份为一个以原本时辰为单位的甲子周期,是纯粹的、原本静止的数学分析。只要地球运行在其岁太极空间轨道上,不管其自转速度快与慢,仰或不自转(实际不可能),每一候元气甲子周期总是固定的。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如果它(数学)是确定的,那就与实在无关。因此,这里需要弄清太极图象与原本的关系,原本是古人感受到的宇宙背景能量。太极图象分阴、阳,“十有八变”而成卦,“十”即凡数从一到十共10个不同的原本能量值。在太极构成阴阳图象的过程中,其中有两种虚无态界的原本能量以遁匿的方式潜隐到太极图所示的“虚无”点,实质是中心圆心的“无极”点,太极图象是用两个属性相反的阴阳鱼眼来表达。







因为太极图象是正圆,太极图象又被“十有八变”的先天八卦等分,可知阴象坤卦含阳符头甲(甲日子时的“甲子”);阳象乾卦含阴符头己(己日子时的“甲子”),是十天干只变出八个经卦(说明:天干就是空间符号)。很明显,阳符头以隐匿方式工作,对应坤卦之始界于太极周天象357.5度;阴符头以隐匿方式工作,对应乾卦之始界于太极周天象157.5度。(如图2)


堪舆罗盘讲阳气始于亥壬相交,阴气始于巳丙相交,其实质是将罗盘子山作为0度,也正是这两个度数。由此类推,在岁太极里,若以冬至气为0度,则大雪与小雪相交、小满与芒种相交所对应的也是这两个周天度数,这是遁甲术“置闰”调整符头的理论依据。其目的是寻求地球实际运动的阴符头“己”日与相对固定的岁太极候元气,即冬至后第一候元、夏至后第一候元尽可能“对上气”。可见岁太极之候元气只能以卦象周天度来区分,即以一卦统三气,一气统三候元为周天分度,地球的实际日旬总是难以准确对应之。

既然甲、己作为符头日在日旬太极周期隐匿工作,甲开始于艮、坤卦分界,己开始于兑、乾卦分界,它们的始点分别对应着经卦“空亡”态界,但太极之阳象始于坤对应的周天度中点,太极之阴象始于乾卦对应的周天度中点,当太极象的阳、阴分别开始的瞬间,甲、己作为符头,以潜隐方式工作就完成了,也就是说,甲、己分别隐匿工作了坤、乾卦对应的周天度的一半。当甲、己合二为一单位整体原本态背景能,居于太极中宫(虚无点、或称无极点),其它八天干各对应一个先天八卦之宫位,便使十天干能确定九宫。

如果以十天干日旬周期的太极图象做周天分析,可知甲总是隐匿工作“癸”宫周天度的一半,己总是隐匿工作“戊”宫周天度的一半。可见在太极图阳、阴象之始,是甲、己隐匿工作刚好结束。甲、己以阳、阴符头的潜隐方式工作,正是“虚无”炁能动于中,并起主导作用。正如老子所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万物以实在体存在,是一个过程,而原本态“无”才是宇宙的原本之主。如图(3):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通常所说的太极阴极生阳,阳极生阴,有两层意思。即一是原本之极;二是象之极。当原本之极到来时,象之极尚未到;当象之极到来时,作为符头的反属性原本态能量隐匿工作刚好结束。甲、己“符头”的隐匿工作,使坤、乾卦成为质变卦的前提必要条件。

推而广之,宇宙之实在总是以运动着的“时实”呈现于自然,并受凡数的规定,在凡数的阴阳性及量与量之间,随太极构成卦象的差异而发生着质的变化,并具有凡数数理周期性。

现在以阴阳凡数代替十天干,绘制一个附合太极原理并以甲、己“符头”遁隐中宫的九宫八方图(以下称凡数九宫):

图中箭头方向是从偶数(阴)  

   向着奇数(阳)               





《系辞》上说:“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之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 “大衍之数”,应理解为空间自然界最大的繁衍能量之数,为什么是“五十,其用四十有九”。我们分析凡数九宫可知,阴阳凡数其总量是五十五,当它们在凡数九宫中相和时,最后和值是“阴5”,“阴5”意味着“虚无”,是一个绝对的本原无卦值,是“乾坤或几乎息矣”状态。所以就只剩下“大衍之数五十”了。接着又说:“其用四十有九”,那么“五十”变为“四十九”,那一个量值干什么去了?答:那一个尽管参与繁衍,但自身不能生经卦,不能生经卦就一定是处于中宫里的虚无态,成为一种要么是阴要么是阳的属性原本能。“分而为之二以象两”。这个“两”表明两种属性相反的虚无原本能量态。“其用四十有九”为什么要“挂一以象三”呢?这个被挂的“一”象征着什么呢?它象征着天地人“三才”之初未显象之前的“道”状态。“挂一”而不是“象一”说明这个“道”中的“一”被“挂”而归入虚无,具有潜在的主导作用。它这么一“挂”,“象三”即出,“易象(卦符号)”即显,象卦生也(这里指六十四卦信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老子说的“三生万物”和这段文字里的“象三”似乎都在表明一个意思,即“易象”的初始状态是“道”变衍的结果。

那么“道”是如何衍化的呢?分析凡数九宫中宫里的数,“道”从“阴5”生“阴1”衍为“阴6”;而后才是“阴6”又生“阳1”使“道”维持原来的稳定态“阴5”。这样“道”便从无极态生太极,太极便为具有阴阳属性的本源,由凡数6和1对应着共同完成。当分别“虚”掉和“挂”掉“道”衍出的阴性6和阳1之后,九宫能成卦的凡数总量只有四十八了。所以说在阴阳凡数五十五中,真正衍成经卦的凡数总量是外围八宫的凡数“绝对值”之和,是四十八。即凡数“6”和“1”都是“虚无”动于“中”。老子悟“道”,曰“万物负阴而抱阳。”不正是因为中宫阴性6的量大需要“负”;阳性1的量小“抱”之即可吗?。看来凡数在九宫的排序可以是“大衍之数”为“五十”的理论依据吧。这也从数理方面论证了老子悟“道”的主阴思想。教类是对应称谓的宇宙虚无能量原本,当然原本有阴阳职能之分,先哲老子为其虚无能量原本名之曰“道”。)

进一步分析凡数九宫图:1、3、5、7、9为阳数,2、4、6、8、10为阴数。不难看出,对立宫位上的数,一个是阴数,另一个必定是阳数,将这两个阴阳数相合,就一定得出一个合值,这个值不是“阴5”就是“阳5”。而处于中宫里的凡数6和1相合也得“阴5”,如果.将所有的合值再总和,便得到最后的总和值“阴5”。是无极态即“虚无”态值。如果不考虑中宫,则外围八个宫位的四个合值相得为“0”。

从宫位里数的阴阳属性上看是相互对立的;从数的阴阳当量关系上看(合阴5或阳5为稳定值)是相互统一的,体现了每组阴阳凡数之间的对立统一性。而先天八经卦所表述的也是对立方位的阴阳对立统一性。看来除中宫的6和1之

外,外围八个宫位上的凡数是对先天八经卦的又一佐证。这是一个最稳定的用凡数来表述先天八卦空间关系的程序图(注意这不是洛书空间程序),如图:



从图上分析凡数逻辑:

自上而下,阳局卦的凡数5、4、3、2由大变小;

自上而下,阴局卦的凡数7、8、9、10由小变大;





看来阴阳凡数是“自然”衍化之根,没有这个根就不会有先天八经卦和“道”的传递。分析先天八经卦与阴阳凡数的关系可以看出,处在中宫里的两个凡数6和1没有生经卦,但它们潜伏在中宫发号施令。当阳鱼所示的象极点为凡数“5”时,阴符头凡数“6”来扼制其工作;当阴鱼所示的象极点为凡数“10”时,阳符头凡数“1”来扼制其工作。

从经卦上看,阳数5和阴数10所对应的是最明显的两个质变经卦即乾、坤卦。所谓物极必反,就是当物象发展到极点时,其内在的凡数其有空间象将受中宫里凡数其无空间象的制约进行量的转移和质的易变。看来凡数在九宫的排序是“道”要法自然的规则之一。先天八经卦是“道”内在质能的衍化状态符号。

我们把凡数九宫里衍成经卦的数叫有卦凡数,把没有衍成经卦的数叫 无卦凡数。则有卦凡数为5、4、3、2;7、8、9、10,它们分别对应的经卦序数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无卦凡数为6和1。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由凡数九宫生成的八经卦,是一个“0”状态的、稳定的本源经卦系统,但它还不能“相”任何具体事物。爱因斯坦研究发现:“只要数学涉及实在,它就不是确定的;如果它是确定的,那就与实在无关。”这是因为,实在着的具体事物永远是以变量的性质存在,没有一个是一成不变的,而只有相对的永恒。当把本源确定的数学指代和表述实在时,数学因实在的有限空间和变量性而变为不可确定的概率性和对应性。而原本数学永远是确定着解释和表述宇宙无极限的“所有”能量态或实体物质。试想宇宙所有的天体公转轨迹为什么一定是椭圆,就连地球本身也不能是正球体,小到鸟类、蛇类等各种卵蛋永远不可能是正球体,因为有界限的正圆“象”在大自然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正圆象被太极之前的“无极”给吞没了。所以,用原本确定的数学解释有空间界限的实在象,永远是个近似值。先天八经卦不受空间广延性和空间多维性的制约,它可以是多维空间的任何一维,是及万象而永远不变的宇宙法则。这是先天八经卦先于六爻卦的特性。

讨论凡数九宫,认识到阴阳凡数与先天八经卦的空间关系。有什么样的经卦,就有什么样的凡数及其对应的空间。

(注意:凡数空间概念和我们通常所指的受时空和物质广延性对应的具体的有大小界限之分的方位空间概念的区别,前者是非特定的绝对的普遍 的,后者是可存在的受具体时空或具体物质表征的有界限空间。)

在凡数九宫里,数与数之间有以下几种常见关系:

①父女关系(相生)     ②母子关系(相生)     ③夫妻关系(相合)

生                     生                     顺意合

1                   2               2      5                2       7   合+5

3           4               4      7                4       9   合+5

5                    6               6      9                6       1   合-5

7           8               8      1                8       3   合-5

9     10              10     3                10      5   合-5

④兄弟关系(相比)      ⑤敌我关系(煞克)

比                    克           克

2     3               1      5      6     10

4     5               2      6      7      1

6     7               3      7      8      2

8     9               4      8      9      3

10     1               5      9     10      4。

将本源凡数在空间变化关系展开分析:

生  合  生   合  生   合   生   合  生  合  生

即    1    2   7    8   3    4   9   10   5    6   1          

很明显,以凡数所表达的空间关系便是十天干符号之间的关系,它们同样有五种关系存在。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凡数九宫便是天干九宫。

 

第二节 十二地支与先天八卦的关系

《系辞》里有关先天八经卦的解释有两处,除阴阳凡数生成的“十有八变而成卦”之外。还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太极裂变生“两仪”,然而从“两仪”裂变到“八卦”之后,并不是继续裂变。二是说:“八卦定吉凶。”

即“八”是本源里最大的经卦序数。由于凡数生成的八经卦是囊括空间的“有”卦阴阳当量(这里的“有”沿用了老子所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的字意),空间可大可小,可圆可方。而太极裂变生成的八经卦表述的则是囊括时限的所有阴阳当量。是本源规定运动以周天轨迹的固有能量。假如没有这种能量的约束,运动便不再为周天轨迹;假如这种能量彻底消失,运动将会停止。

牛顿万有引力是否可以认为是与这种能量同步对应或者说是这种能量在天体自然运动时具体化了的一种存在与表现方式。它的大小同样受时间和空间的再分配,这一点早已被伽利略在斜塔上做自由落体实验时所证明。即做自然运动的实在体当空间相等时,时间可以相等:空间不对等时,时间便不对等。具体的空间一定是具体的方位,具体的时间一定是具体的周天度。当时间、空间作规则交叉作用(即甲子周期)时,便运动产生周天效应,也就是本原从“无极”便产生了“太极”,由太极而生象。物物一太极,处处是太极,时时有太极,而地球运转只是在它的规则下的一大物质现象,当然地平面所处的一维可以用方向来表明。总之,一人一太极,一树叶一太极、一鸟、兽一太极······举不胜举。

那么因裂变而衍生的八经卦与太极时限的关系如何呢?为什么太极周天分布是十二个地支而非其它数目?这是否是八经卦限制了地支的数目?现在还只能保留疑问去分析,其是把一个周天圆进行了12等分划分,每个地支对应着周天30度,相当于地球公转一周天被十二节等分。古人创立十二地支说,还没有认识到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因此十二地支符号来自于:“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观吉凶,圣人象之”. 十二地支是古人遵循自然规律来设定周天运动

的一把时限尺度。它不像现在的钟表刻度是纯粹的地球日周天度。当然钟表的设制也遵循了一天的阴阳变化规律。但十二地支的应用不仅适用于地球的自转,也适用于地球的公转。有了十二地支所对应的不同周天度能量状态,先天八卦反应着不同周天度的能量状态,二者都在表述圆周天,将二者统一考虑,便是十二地支等分了先天八卦周期的圆周天,使二者建立了周天关系。但在古人的天圆地方认识观中,是以地为中心,以太阳过宫说来解释不同地支的能量变化。十二地支是否有着更深刻的本源意义,现在只能从特殊到普遍逆推归纳验证。当十二地支在“太极”定位后,如图: 由时限当量所致的周天八经卦系统形成,所以“三生万物”开始了,“八卦定吉凶”了..



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其中1、4、7、10  为正位支    子、卯、午、酉

2、5、8、11   为终卦支    丑、辰、未、戌

3、6、9、12   为过渡支    寅、巳、申、亥

显然十二地支所表明的是本源对周天最基本的时限刻度及各个支所含的阴阳当量,每一地支都有其相反方向的地支对立存在,使本源由内向外、由虚到实衍化产生一种类似力效应的原本能,但其又受八经卦的制约,这使古圣人区分本源太极不同时限阴阳当量时设定了符号。十二地支的五行属性及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与传统的解释基本一致。


第三节 太极场的数理确定与分析

下面以一个假设静态年的太极为参照,分别将时限支,空间干,先天八经卦,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气,绘一个静态(即“0” 状态)总图来表明它们相互之间的本源关系。

图中的中心对角线表示中宫两天干工作的扫描状态,很象地球两极的磁场区间。可以设想地球两极的磁场能量在各流年是变化着的。在天干、地支两大系统的静态八经卦中,两乾、两坤卦中心轴之间的夹角是22°30′,如果将任一角边旋转互补成直角,则需要互补的角度是67°30′,这个数值和现代仪器测得地球自转轴与公转平面之间夹角是66°34′的基本一致性,使我们可以设想:现代仪器所测的夹角66°34′,如果不考虑测量误差,则可能在若干年前或后,随着太阳系绕黄极的公转,是等于或略大于67°30′的。这是因为太阳系绕黄极的公转轨迹是趋于椭圆,地球也随着运转稍微改变造成的。

我们已知太阳光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即太阳光到地球的最短距离)进行着南北移动,也就是地球与太阳的正引力区间。现在在北纬23°26′的纬线是太阳在北半球直射的最北极限;南纬23°26′的纬线是太阳在南半球直射的最南极限。以两个极限间径线段为直径假设一个圆,地球的近日点便对应着最南极限点,远日点便对应着最北极限点。如果把近日点所对应的南极限点看作午点,把远日点所对应的北极限点看作子点,则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便对应以远日点、近日点所对应的子、午点为直径的圆周期。如果将这子、午两个点逐渐向南北扩延到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便与整个地球的南北子、午点重合,这说明地球公转所用的太极时间标量子午与地球自身的南北子、午点对应。通常情况下,地球南北子、午又与地球自转时限的子、午是太极对应关系,说明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可以通用一个太极时限标量符号来对应表达。更值得注意的是,太阳光直射的南北纬度23°26′和地球侧身公转时地轴的互补角23°26′相等。地球无论是公转还是自转都遵循一个由本源太极规定的周天规则。这似乎表明空间和时限两经卦系统之间的关系规定了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在太空所处的自转方位。其间所遵循的23°26′这个现有的角度值,绝非是自然界的偶然巧合,而是本源所构成的固有规定所致。进一步设想,无论是气态还是固态的地球,甚至在常规物质还没有介入而只有地象态的时候,地球的自转“子”和公转“子”便从同一个周天度方向开始,也就是以远日点为始动点。

那么,地球公转平面究竟与哪个经卦系统的乾、坤定位中心轴是近乎垂直的关系呢?北极星又在哪个中心轴线上呢?老子说:地法天。也许这该是地仪符合天经的初源吧。这进一步表明图中十天干、十二地支在本源太极位置关系的合理性。

         (总图)


(总图中央附图)


总图中似乎表明,六十四卦是由两经卦系统各卦符折半后,靠时限系统形成的经卦运转,相乘而成。空间卦值越大,对应的时限卦值也越大,二者永远是锁定着的统一,能量值是正比关系。所谓阴阳合一,最终解释的是时、空原本合一。“合一”即总和。一个六爻卦可以看作一个易变着的状态信息单元。而并非简单的八经卦重叠。更不是几何形裂变所致,因为几何裂变无法回答为什么分裂到六十四卦而停止的疑惑。

我们这样考虑,宇宙永远是个没有极限的“整体一”。当两个系统的八经卦直接重叠时,就会出现倍于宇宙“一”而相当于“二”的宇宙,因为凡数所对应的空间八经卦总是在涉及着宇宙的“各个角落”,囊括着无极限。如果出现两个宇宙概念,便意味着宇宙有极限了。当“乾坤或几乎息矣”时,似乎前文所述的宇宙原本表述虚无的阴5能量值不成立,好像是两个先天八经卦系统先于本源原本阴5,也就是说好像宇宙原本是由两个先天八经卦系统合作才有的。这就完全违背了“有生于无”的哲言,也违背了一先二后的数理。如果是先有二再合一,那么宇宙就成了有极限。宇宙是什么?尽管时间和空间共同产生的六爻卦信息场是宇宙衍生变幻的基本特征符号,但它们都先来自于虚无能量“阴5”值,而不是先有两个八经卦系统然后才合成虚无。因为虚无是对宇宙无极态的语言表述,无论六爻卦值所表述的时空能量大小如何,但它们对应的总是能确定的时空周期“一”。

由凡数对应的先天八经卦是表述没有极限的空间规则,而时限八经卦则是表述没有极限的周天圆规则,当二者合作衍化成有时空极限的动态信息六爻卦时,只能分别从无极限中分割一部分进行合作,才能成为约束实在运动的六爻卦周期。这种被分割的部分只能是并且总是折半,即先由一分为二。因为当二合一,衍为六爻卦周期结束时,又回归了无极限“一”的宇宙,成为宇宙暗能量。六爻卦总是在它的周期初端表现为有极限,而在它的周期结束时又回归无极限,这是六爻卦与经卦的又一区别,我们应当认识这个规律。(后面第四章第一节用“刚体”理论对六爻卦的构成作进一步分析)

现代遗传学研究发现,人体细胞含四十六条染色体,但在精子和卵子合成受精卵时,却都是分别携带二十三条染色体,当男女交配时染色体先折半由一分为二,再二合一由半份合为整体一的规则。如果不折半而直接以四十六条染色体合配,那么现代的人体细胞已不知有多少条染色体了。人是时空信息合一的产物,所反应的便附和本源信息规律,因为父代表乾,母代表坤。从这一点分析,将两经卦直接重叠的说法是不确切的,违背自然原则的。


第四节 六十甲子是本源对时空能量易变的规定


干支是两组对本源原本,即对先天时空虚静态不同状态能量指数的文字表达,并用五行尺度界定在太极里的作用关系的汉子符号。实质上仍然是两组数字系统。它们的产生是否先于阿拉伯数字,或者说是对阿拉伯数字的对应翻译,并不重要。总之它们不可喻为树支、树干之类,它们表述着两个系统。

从六十甲子(干支)周期可以看出:表示时限的地支与表示空间的天干是同步的,当把有明显周期象的时限用地支对应表示时,它所对应的空间干也分明存在,是阳干随阳支,阴干随阴支。可以暇想时限支越小,同步的空间干也越小;时限支越大,同步的空间干也越大。要注意的是:空间永远是静态的,而时限是因运动区分的。只有当单位时限有了不同时,空间的信息即阴阳当量才对应着存在并差异。

就预测学而言,对于地球上的人、事来说,最明显的自然时象限有岁、月(历法是对应的节气)、日、时,各个单位时限所对应的空间大小,即阴阳当量相差迥异。例如:甲子年、甲子时所对应的两空间甲干,尽管天干符号相同,但实际阴阳当量相差很大。古人根据木星、太阳、地球、月球的运转规律以天干、地支定年、月、日、时五行阴阳之气,并依据人体初生时固有的人体生命信息特征和宇宙时空信息原理,来解读人体生命信息的变化规律。

月球绕地球运转,月望月朔并没有完全对应于一年的24节气,而是在时限上处于一种游移状态,或前或后略有偏差。“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扐而后挂。”才是月行规律。古圣人可能据此设立了十二地支符号来区别一个本源太极圈里的时限,尽而明确各个时限的阴阳当量。单位时限的象大小不同,对应着的阴阳当量也不同。仍如:甲子年、甲子时为例,可知两地支“子”的符号一样,而实际的象差别即阴阳当量相差也很大。

在甲子干支周期中,当把序数与地支对应时(1.2.3.4.5.6.7.8.9.10.11.12.······对应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我们发现它与天干和序数的关系(1.2.3.4.5.6.7.8.9.10······对应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假定在同一个太极圈里并不一致,是各有各的周期路数。而只有当天干、地支各行其道完成一个甲子干支周期时,才能表示一个完整的动态太极圈,所以甲子周期才是太极的完整尺度,同时又构成一个动态基本单位。由于天干八经卦和地支八经卦不能孤立的涉及实在,如果孤立便与实在无关,只是一种绝对的静态解读与分析,所以甲子干支周期既是静态即本源对动态的规定,又是动态时空的易变尺度。

分析甲子周期还会发现,表示空间的天干与表示时限的地支除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外,还存在一种从属关系,即表示凡数的十天干规定着九宫,而表示时限的十二地支只能按顺序对应着九宫或者说按顺序进入九宫并循环着。天干宫位总伴随着地支存在。一个天干宫位可伴随六个地支,一个地支可对应到五个天干宫位去。这是本源的固有规则。甲子周期里的每组干支都表示一种新的阴阳当量参数。空间宫位只有九个,表示时限的十二地支仅仅是在循环过程中与九个空间宫位步步对应着的一种阴阳当量系统。

所以说时限与空间的共同作用才衍生了真正的事象信息即动态信息。在这个动态信息里,某一时空的阴阳当量已经不能用单一的静态八卦即先天八经卦来解释,而只能用六爻卦所反应的能量信息来解释。这是因为六爻卦反应的是时限、空间两大系统合在一起产生的时空最大阴阳能量来作用于运动的,因此说六爻卦是动态着的时空信息卦。

第五节   地球运动与其所对应的数学太极场

1、现在有许多书籍都把时辰对应地解释成2个小时。实质上人事易学原理所用的是本源数学太极时辰信息。牛顿说:“绝对的、真实的数学时间本身按其本性来说是均匀流失的,……。”实际地球运转的实际时辰,与其公转轨道上的角速度时辰即数学太极时辰是不对等的。这就导致在春夏秋冬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不均匀的。因“地法天”,所以就地球而言,地球自转时辰仅仅是受本源数学时辰信息限制而易变的一种尺度“摆”,是指太阳过宫时的一种时空状态值。任何一条径线即可视为子线,也可视为午线。当太阳从一个过宫径线到另一个过宫径线与地轴相连,由地球自转大约30°角所经的区间,并且在这个区间里地球整体沿公转轨道进行了位移,这种即有自转又有公转两种因素所导致的空间状态才是本源数学时辰的实质作用,是本源对地球运动的一种界定,地球自转30度角是在这本源界定下的一种运动状态,钟表时间是纯粹的地球自转刻度,而时辰是本源规定下的一个时限能量值。地球只有自转和公转时用完这个能量值才为一个本源数学时辰单位,但未必是2个小时。所以数学时辰所表示的含义是由本源决定,由地球自转和公转来体现的阴阳当量和2小时制有质的区别。地球时辰永远是对应易变并承载着本源所附予的能量信息。

2、地球公转360°用完一个岁太极周期圈,把周期圈进行24等分时,便对应24个节、气,每节、气对应周天15°;把它进行72等分时,便对应72侯气,每侯气对应的周天度为5°。把一侯假定为一个小太极圈,那么正好是60个本源时辰所用的时限。如此分析的话,一个岁太极的总时辰数应该为360×12=4320个。而事实上地球自从绕太阳公转的那一瞬间开始就按其规律运行,自转与公转并行,游移于72侯,每侯的实际地球时辰数与静态侯的本源时辰数略有偏差。使得一个动态年多出63个地球时辰。这便产生了动态时空与静态的关系问题,我们已知,地球是以一个动态游移于72侯的,并且在走完一个静态侯所用的地球时辰数只是接近60个本源时辰,但这种接近关系可以导致动态与静态通用一个单位时限的复合尺度,即以时辰为频率的甲子周期作为基本动态太极,进行对动态与静态的时空测度。这就好比人体血液只要通过毛细血管就能动、静循环一样,使动态时空与静态时空在差异中建立转换关系。而相差的63个地球时辰可能是造成动、静时空转换的因素之一,自然界的神秘因素存在可能与这种差异有关。

人们在冬天总是感觉天短,实际是地球在近日区间自转速度加快。因为冬天地球公转到近日点,走完一个周天5°角所经的公转弧线短,如果地球的自转速度不变,则通过这个周天5°角时使动态与静态的误差加大,破坏了动、静转换平衡系统。“本源”为了建立动与静在差异中的平衡转换关系,只能“让”地球加快自转角速度,使动态与静态的甲子周期尽可能对应。如果是夏天,反过来讨论也是一样的道理。

3、爱因斯坦说:“当速度等于光速时,时间就会停止。”应理解为当速度等于光速时,便没有了周期性的单位时限可以来区分运动。失去了能被观察的阴阳效应,而只有想象中静态的空间了。因为没有时限的阴阳当量对应,空间的能量也不再涉及实在。我们下面要讨论的动态是指时限、空间两种系统同时发生的阴阳当量易变。是指运动与数学太极场数理的对应问题。如果将在大约5天实际是地球公转周天5°角假定为一个静态太极圈,那么以本源数学时辰信息为时限单位及与之对应的空间能量就以动态的性质(注意:不是地球自转的时辰,而是对应地球自转的数学时辰)易变;如果将大约5年假定为一个静态太极圈,那么以一年中的12节为时限单位及与之对应的空间能量就以动态的性质易变;如果将一个岁太极大约一年所对应的时限及空间视为最小易变单位,那么它将如同一个本源时辰与一个岁太极的量的关系一样,有一个更大的时空将成为以岁太极为最小时限频率单位的数学太极圈。现代天文仪器测得地球的春分点沿黄道以每年50.″25的速度西移。大约26000年左右地轴绕黄极缓慢移动一周。其实这个数值当把4320年加63年(4320个动态年多出的实际年数)等于4383年为一个动态周期单位时,大约4383年乘以6(爻数)约等于26000年完成一个更大的动态信息周期。前面提到只有六爻卦才是反应运动的时空信息卦。而一个动态周期4383年又可以看作一爻之期。这些数值是否是本源原本能的必然效应呢?   今人只是用现代仪器对我们所讨论的易学数理在宇宙宏观方面的进一步考证而已。关于4320这个数值的应用,在玄空堪舆学里可略见一斑,首先把20岁时间段作为一个小太极时空来起地运,其中10岁为小太极阴局,10岁为小太极阳局。这样每经20岁,都要对应天上的北斗柄移一星。《黄帝内经》里讲:“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当时空沿北斗柄的九个星全部移完一遍,则对应地上的九宫八方也要循环一遍,这样经过180岁天地时空便建立一个元局,玄空学称作一元。三个元局为一大元,一大元便为540岁。若把一大元作为一个卦期,则八个卦期是4320岁,便为一个大的时空太极周期。若把4320岁这个时空段视为我们所讨论的六爻卦的一爻之期,因“天以六六为节”,当六个爻之期完成一节,即完成一个动态卦,则地轴绕黄极缓慢运转了一周。从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出在一个太极圈,八卦每一卦都在统三元是确切的。玄空堪舆学称作一卦统三山。


4、在地球公转轨道里,72侯气参与规定着地球的运动。但72侯每一个侯气并不受地球自转的干扰,只要地球在公转的轨道上位移周天5°角,便更换一个侯气。

可以设想一个动态太极总是受72个侯气这个参数的制约,可讨论一个问题即地球自第一个甲子日开始,它自身的干支易变太极周期是多少?因为表示时限的日支成了基本单位,所以60天便可看作一个周期元,这样72个周期元便为4320天。因为一个动态年是365.25天,所以地球日的自身易变太极周期是4320天数除以365.25天数约等于11.83年。现代天文界测的木星的绕日公转周期是11.86年,木星的位置对地球及人体的感应是十分明显的。如果将4320天数加63天数(4320天数多出的实际天数)除以365.25约等于12年,正好是木星与地球的准会合周期。这些数据是否在表明木星的存在对地球自身的干支易变有着相互之间的必然规则呢?或者可以认为木星是影响着地球运转的又一重要因素。

5、当“72”是一个太极周期的参数时,“4320”和“63”也是两个值得注意的参数,这样好似建楼需要有一个先设计好的图纸一样。太极周期是否也存在一个基本时限与总量的关系呢?既然地球是岁衍一岁的周期性公转、自转,是否是最小限度的时限单位时辰与最大限度的时空岁干支制约了地球的运转?用易学理论和牛顿力学认识运动是分析同一个问题的两种方法理论。又因为本源数学时辰与地球运动时辰的误差性(本源数学时辰比地球自转时辰的平均比值是60比61。有9个时辰参与隐匿对接,才能“无中生有”。),使得地球公转在用完一个岁太极时总是要多用63个地球运动时辰,这也是遁甲术需要超神接气的根本原因,目的是要让地球运动时辰与本源数学时辰信息尽可能对应上,产生信息“共振”。因为遁甲术起局预测能否准确,关键是“定气”和有关地球运动时辰与本源数学时辰的误差,所以《黄帝内经》里是用气和时的超前置后关系来表述的。原文是:“帝曰:其有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太过,何也?岐伯曰: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来气不及也;未至而至,来气有余也。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岐伯曰:应则顺,否则逆,逆则变生,变则病。帝曰:善。”奇门遁甲术布局的关键是“至而至者和”。



手机:15903722568(安阳)
邮箱:zhdjwh@163.com 906743692@qq.com    办公地址:安阳市文峰区凯旋大厦7楼707号
CopyRight © 乾坤周易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