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手机:15903722568(安阳)
网址:www.zhdjwh.com
邮箱:zhdjwh@163.com 906743692@qq.com
地址:安阳市文峰区凯旋大厦7楼707号
当前位置:首页 > 乾坤周易 > 堪舆知识

对天地阴阳数理的思考-地球运动的初源探索

更新时间:2016-02-02 | 点击次数:351 次 | 编辑:华夏道院

牛顿说:上帝设计和制造了完美的运动机制,并给予了地球的第一推动力。赵定理认为:易学时空(古天文时空)是能表达真实事实的物理学时空,它可以说明第一推动力是来自太阳系之外其它天体的作用。其实,易学时空本身就是具有逻辑构造与质能的关系。太阳系外其它天体的作用力,仍然是相对的本源性而非绝对的原本质能。因为纯粹的原本质能永远是阴、阳互补的,纯数学的,以自然规则作用于实在的。

事物总是来其时,方见其“象”及其“形”;终其时,其必将“逝”;无其时,便不见其“踪”。就是说事物总是从虚无中来,经过“有”之后的形实过渡,再回归本源虚无。前文提到,甲子周期是本源对时空能量易变的数理规则,我们已经知道,在甲子周期中,总是始于甲子终于癸亥,而非其它。既然是始于甲子,那么分析凡数九宫理论不难看出,甲子正是始于中宫,老子告诉我们:“反者”是“道”的初动力因素。何为反?不妨把甲子周期比作一个旅游团队,当临上车出发时,正领队宣告不去而回家了。尽管正领队不去,但他也占了一个名额,并且在周期初用掉了一个地支(下节讨论地支的工作规则),因为没有正领队,所以副领队临时代替正领队职位。我们把“甲”的这种工作方式叫作“遁”,“遁”并不表示不起作用,而是起作用的方式变了。好比正领队回家仍然遥控指挥团队。如图(1):(为了表示明确,图中填写了各天干所配的地支。数字表明凡数九宫,下图同。)















但这只是完成了易变周期的一半,即只完成太极图所示的阴象局,需再用一个甲子周期继续遁甲入宫,完成易变周期的阳象局,易变象总是分别从阴象局、阳象局所示的最大值开始的。当后一个甲子周期工作完时,我们发现:甲子、乙丑;甲戌、乙亥;甲申、乙酉;甲午、乙未;甲辰、乙巳;甲寅、乙卯组合里的遁甲态“甲、乙”分别占据了凡数九宫里的5、4、3、2、1(中)、10共六个宫位。如图(3):













为什么会是这个规则呢?当 甲辰、乙巳组合里的遁甲态“甲乙” 进入1(中)宫时,尽管凡数宫位都已走完一周,但甲子周期没有工作完,因此甲寅、乙卯组合里的遁甲态“甲、乙”只好被安排到凡10宫继续工作。当两个甲子周期工作完后可知,由甲子、乙丑;甲寅、乙卯;甲辰、乙巳组合里的“甲、乙”曾先后进入过中宫工作。

以上是先把凡数九宫提出来,然后把甲子周期往宫里面装来讨论易变周期状态,而实质上甲子周期和凡数九宫的构成是同步的。也就是说,凡数九宫是由第一个甲子旬的天干成员同步确定的。当由“甲乙”到“癸”的这些天干工作完时,凡数九宫便同步确定了。       我们可以把第一个甲子旬的天干比作后勤人员,它们不起对外工作的实效,而真正对外起实效的是从第一个凡10宫甲戌、乙亥组合里的“甲、乙”开始的,这样当两个甲子周期用完时,能够占领宫位起实效的便是      :甲戌、乙亥;甲申、乙酉;甲午、乙未;甲辰、乙巳;甲寅、乙卯;甲子、乙丑;甲戌、乙亥;甲申、乙酉;甲午、乙未;甲辰、乙巳;甲寅、乙卯组合里的“甲、乙”,它们分别在凡10、9、8、7、6(中)、5、4、3、2、1(中)、10等宫位工作。这样就因宫位变化,衍生11种不同的“实效”力信息能。当下一个易变周期到来时,同样以第一个甲子旬的天干成员为后勤,不起实效只起确定太极中宫定位作用。不同的是,这个易变周期的起点不再从第一个易变周期的中宫开始,而是从第一个易变周期的最后凡10宫开始。即把最后的凡10宫当作它的起点,起确定太极中宫效应。由此可以看出,前一个和后一个易变周期所用的宫位空间是不重合的。尽管每一个易变周期完成时都能产生11种“实效”力信息能,但宫位空间起点(中宫)变了。只要时空一直延续下去,就出现周期性的且宫位空间不重合的并指令或“牵引”运动的11种力信息能。虽然每个易变周期所产生的11种力信息能呈现周期性,但并不受周期起点的影响。由于每个起点都会起新的太极中宫效应,所以当易变周期连续更替时,便由甲子周期按凡数九宫易变产生了指令地球逆旋的“力信息能”或时空原本能。           

要注意的是,在时空遁甲原本能沿凡数九宫逆旋移位时,并不是只有因“反”而“遁”的旬首“甲乙”组合在工作,没有直接占据宫位构成逆旋实效的其它天干也分别在其所属的旬周期顺着凡数九宫工作。如图(1),其它甲旬移宫类推。 这是否可以对照反应老子所说的:弱者道之用。当然每一旬和每一旬的凡数宫位工作态不同。这种当甲子周期的每个旬的首领“甲”遁回去,才能衍化出作用于地球的易变和阴阳更替现象,说明了“易”是因“甲”遁而衍化的。

原本阳能开始动则生易,“遁甲”是易的“未兆”态。何为“易”?易就是变化,变化之道是原本阳能量值总是逆着太极图所示的象而变。有学者把自然界的逆旋现象说成是存在着逆旋太极,这是不谨慎的说法。自然界是被一种太极统一规定着,这是原本法则。运动和逆旋现象是时间、空间两种原本能交合的必然,易变周期是逆着太极图所示的阴阳鱼象变化的规律,同时易变周期又是确定逆旋运动的规律。而易变所成的象则是如太极图所示的象,它是靠运动而显现太极图所示的象。这是“静止”着的太极象与运动成象之间的分辨关系。

要注意的是易变周期之象是从太极图所示的最大阴象开始,是阴象旺极生大变。而卦序一是从太极图所示的最大阳象开始。因此卦序“一”并不代表易变周期的初始,而只代表易变周期的中间质变环节,是对应乾卦的原本阳能成象的最大值。卦序是表述在易变过程中,整个周期的原本阳能量值总是如太极图象所示,序数是逆着象而表述量变。所以,说卦篇把卦序一对应着乾卦,作为“知”者之首。

“知”者逆来和“往”者顺去,表述先天坤是太极成象的基始。在太极图象里,阴象旺极卦为坤,坤为母,试想自然界的万物存在,概是始生于其母本,而非其父本,这表明阴象旺极必生大变是自然法则,有“大易”则必有“新生”。

需要说明,任何一种经卦象,都是阴、阳原本对应着复合的,而非纯原本阴能或纯原本阳能单一之功,这不能和乾、坤两经卦符号混淆。从卦象看,是阳象旺极始生阴象;阴象旺极始生阳象。但阳象和原本阳能,阴象和原本阴能不是一个概念。所以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说的是太极图所示的象,而非特指生原本阳能或生原本阴能。“象”永远是阴、阳原本交合而成。原本因数而衍;象因原本而定;形因象而来,形之动而显露象之本。所以司马迁说:“神使气,气成形。”而“神”就是因数而法出功的原本能,是自然界的一定量的虚无能或曰宇宙暗能量。因此,数确定着时、空而变,原本与数、量同在;有原本则神施,神施则原本动,原本动衍于形。这是形、原本、意自然交感,互为之功。故万物之存在,也必有其“意”和“幻”之功,其时来方有之,其时逝则无之,其形的存在仅仅是大自然的某一过程。

太极图所示的是原本阴阳交合所成的象限,每一个象限对应周天45度和阴阳鱼所示的原本阴能或原本阳能在象限的含量,并且能用受卦序确定的先天经卦对应着各个象限来表达。因此,知卦序便明白其在太极所处的象限,知其在太极的象限便知其受卦序确定的经卦及原本阴阳的含量。经卦所表述的就是原本阴阳所交合的象“状态”在太极所处的象限。

要注意的是,每个象限的阴、阳象的变化,都是在阴、阳象量的等量值交换中完成的。可见在每个象限的阴、阳象量等量值交换中,存在一个恒定原本能量态。

我们认识易变实质,要逆时针从坤卦开始看太极图象。

邵康节的梅花易术中,以时求卦序,定经卦;以方位定经卦,实质都是在确定原本阴阳交合的象限“状态”。需要说明,太极图的象限不受特定的专一方位限制,只表示原本阴阳的交合“状态”。只有有形的后天“方位”才具有了太极图的象限“状态”,并能用经卦符号来表达,这是梅花易的数术精魂与后天八卦的关系。因此,知卦序便可确定方位及“状态”符号(经卦)。

以上的探讨,是把11种有效力信息能直接做逆旋移宫分析,缺乏严密性。因为地球的运转是连续的,它不可能像11种有效力信息能的规律一样,当出现     甲寅、乙卯;甲辰、乙巳两种入中宫的力信息能“甲、乙”时,发生跳跃现象。而是遵循了先天八卦的阴阳能周天图示规则,因每一卦对应周天45度,每卦还代表周天的“力信息能状态”。现在我们设想将周期中第一次入中宫起实效的力信息能“甲寅、乙卯”组合里的“甲、乙”寄于凡7宫,将周期中后一个入中宫起实效的“甲辰、乙巳”组合里的“甲、乙”寄于凡2宫。

这样寄宫合理吗?答,非此莫可,因为没有这两个力信息能入中宫,那么易变周期就会无限延长,这两个力信息能起到了易变周期的内部调整作用。当第一个力信息能入中宫时,阴局完成;当第二个力信息能再入中宫时,将周期象封合,它们分别寄宫,是因为它们虽然入中宫,仍起到各自所寄的凡7宫和凡2宫的有效力信息能效应,并衍生了逆旋“力信息能状态”。

要注意的是,周期最后被迫进入凡10宫的  “甲寅、乙卯”组合里的力信息能“甲、乙”,它的出现比入中宫起内部调整作用的前两个力信息能,造成的时空骤变现象增大。它总是表现为使一个易变周期的末期,以环的姿态结束,完成“瓜熟蒂落”之规则。由于它的空间同时正在被下一个易变周期的太极定位能利用着,并孕育着下一个易变周期的开始,因此,这一宫位空间起到扩延和连接下一个易变周期的中介作用,诸多中介点很可能参与构成了螺旋状外扩延轨道“站”,使地球运动完成由自传同时实现公转,并逐渐符应了宇宙运动体系的膨胀现象。因此,从绝对意义上讲,地球运动永远没有完全相同的年、月、日、时,而只有相对的年复一年,春秋四季终而又始现象。目前这一点还没被天文界证实,但月球每年远离地球几厘米(现代仪器测为3.8厘米)已经证实了这个现象。

那么,在一个易变周期中,用了两个甲子周期,究竟哪个甲子在先,哪个在后。因圣人不授,而常人难知。因此,在周期中并非所有的“甲寅”都是明显骤变态,只有后一个才是。这需要人们通过大量事实数据总结和捕捉。

在周文王演的六爻卦辞里,把乾、坤两卦分别设了一个虚爻(用九爻、用六爻),而把六爻卦的最上爻作为质变爻,并且把每个六爻卦分为内、外卦。对照易变周期可知,周文王所设的虚爻对应着起确定整个周期的太极中宫“甲子乙丑”里的无实效态能“甲、乙”。每个卦的上 爻对应着周期最后的起骤变效应的“甲寅、乙卯”组合里的力信息能“甲、乙”,而起调整作用的力信息能便把内、外卦分开了。所以六爻卦就是对时空易变一个周期的阴阳状态表述符号,初爻也应内涵虚爻。这样每爻为两画,每画又能对应表示一个甲旬周期(阳爻可看作没有间隙的两个画),因此,每六爻卦则是十二画共对应着一个易变周期的12个甲旬周期,所以在分析六爻卦时,初爻若为吉,以一画能量为半吉断;上六爻或上九爻若为吉,以半吉断。

列宁说:科学是一种封闭的圆圈,这个圆圈的末端通过中介而同这个圆圈的开端连接在一起。同时这个圆圈又是圆圈的圆圈······列宁的哲言和我们以上对易变周期的探讨是一致的。人类改朝换代的周期现象似乎都遵循了这一规律,几乎每个朝代的末期都同时又是下一个新朝代的孕育期(参看古今现代史)。至此,易变周期现象已不再是仅限于地球了,这个规律可以涉及宇宙任何周期性事物。

已知木星与地球的准会合周期是12年,在此周期中,真正出现木星大冲只有11次。除非在终点(或始点)上计算两次分属前后两个周期,才能凑够12次。人体也是这样,有五脏六腑(共11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有《足臂十一脉灸经》。现代医学发现人体细胞在不同时间内能发出11种不同频率的射线,若再考虑一个“零时期”也变为12。天文研究发现太阳“黑子”也是11年出现一个周期现象。依据这些事实,现在绘一个干支其实质是天干沿凡数 九宫易变的原本行迹数据表。

九宫干

原本

 


《旬》天干

 


 

 

九宫序、干

 


 

 

(中)一凡

二凡

三凡

四凡

五凡

六凡(中)

七凡

八凡辛

九凡

\十凡

甲、乙

甲、乙

甲、乙

甲、乙

甲、乙

甲、乙

甲、乙

甲、乙

甲、乙

甲、乙

1、2

3

4

5

6

7

8

9

10

11、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112

甲(日)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丑、亥

每日井穴对应时干

本表内满120个时限(这里是以时辰为最小单位)单位为一个总的时限频率周期。周期中纵列是旬周期,横列是凡数九宫序(参看第一章节图),表格内是时限频率数。我们可以用一日旬即十整天为一个易变周期与中医子午流注对照,不难发现,每2个复合数字频率组合所对应的“遁”宫位就是中医针灸时,子午流注里要找的井穴,这实质就是命理书上所说的“空亡”时空。这进一步表明时空信息是人体形成印记的必然。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第1个数理遁宫态“1、2”是“虚无”的,它对应着易变周期不起实效的第一旬首甲、乙,而斜对角线上的十个实效遁宫态“结”才是易变周期的正常工作效应。最后的一旬遁宫态“结”,排到了下一个易变周期的斜对角线上,它成为本周期末下周期初的中介“结”(在针灸时,使用斜对角线的10个实效“结”效果最佳)。在中医书籍对子午流注的解释中,是从甲日戌时开井穴。实质也就是第一个实效’“结”在甲日对应着“九凡宫”,即横列天干“壬”宫,是将12个时辰作为一个日易变周期,地球日易变周期不完全等于地球日实际运动时像周期。这样再经历11个时辰正好到乙日酉时,这11个时辰相当于一个日易变周期的11个遁宫“结”,可见总是在最后的中介“结”时辰开井穴。只有到癸日丑时辰和亥时辰是一日可开两次井穴,表明完成日旬周期质变。但按子午流注针灸是癸日亥时最后开一次井穴,将癸日丑时舍去不用(后面论述其中的原因)。

读者不要把表内数学规则误认为就是子午流注,它是子午流注的模拟轨道,因为子午流注付应的是运动时空,而表内数学规则是个相对的不易数理,表内数学规则是始于甲子,而子午流注是由隐遁到“十凡宫”(即横列天干癸宫亥时)的以整个甲日为易变周期的所起效应类似太极定位“首旬”(相当于一个时辰差的12个时刻)的虚态能起中介定位之后,到甲日戌时开第一井穴,如表格内地支所示,这是甲日易变周期和日旬易变周期的关系。就是说,是日易变周期的定位能(中介时辰)在遵循着日旬(十整天)易变周期的11“结”(空亡)所设的轨道,并在每日的井穴产生日、时同天干“共振”。如甲日甲戌时同天干“甲共振”,纵列对应日干甲,横列对应“九凡宫”内的遁宫态能“甲、乙”,其它类推。这可能是本源规定了易变,被人体穴位反应的精妙之处。由此可以看出中医针灸与时空关系的科学性。说明人的生命机理也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自然法则所在。

现代科学研究人的寿龄可达到120岁,与周期里的时限单位总量相一致(因动、静差异,人的实际寿齢极限应略大于这个数值),这是否可以说,人的寿限是受时空易变周期11“结”的约束呢?因为人是地球的衍生物,是后天的后天再生物,且岁干支又是人的生命信息所属的最大时空太极单位。

现代青年物理学家庞小峰在对微观孤粒子—自域态的质子孤子进行研究,发现这个孤质子正在做非线性自相互作用,并且有波—粒二象性。也许随着研究的深入,会发现这个孤质子发出的波应该是11种波段,它应该仍然遵循易变周期规律。



第二节  数学时空与易象时间、运动时空的关系

(一)医、易同源与子午流注

这里首先要弄清三个概念,1:以太极数理做静态分析,不考虑实际运动,数理有首有尾,叫作数学时空规则。如动态能沿凡数九宫易变的11“结”原本行迹数字规律。2:对应具体的运动进行表述的甲子周期或数理,叫作运动时空或时像变化流程。万年干支历是对应表达地球运动的时像变化数理(干支)流程表。如甲子日、甲子时、甲子年,还有表述月象的农历正月、、、闰月,初一、初二、、、。3:能够衍生具体运动效应的“原本能”数理规则并付应着具体的运动叫作易变时空数理。易变时空没有明显的首尾分界,它是相互衔接的不可间断的,并由中介态能来确定易变周期的,它是作用于运动又被运动时空所涵,如子午流注系统。没有数学时空数理,也就没有易变时空数理,前者是后者的易变规律“磨具”。如动态能系统构成时空11“结”的原本行迹数学规律就是子午流注规律的“磨具”。易变时空数理又是依附运动时空的时像来实现,如一个子午流注周期需要依附一个日旬运动周期。

在医学书籍里,子午流注纳甲法,是从甲日到癸日每日轮值一经,逐日按时开穴。

十二经脉经气所出为井,经气流注也从井穴开始。所以纳甲法先开井穴,在什么时候开呢?首先在甲日甲戌时开值日经的井穴,因为甲为天干的阳之始,戌为地支的阳之末,天干属阳主进,地支属阴主退。按此原则以后各日的开井穴时间,均可推算出来。例如推算乙日开井穴的时间,天干从甲前进到乙,地支从戌后退到酉,可知乙日开井穴的时间为乙酉时,其它可依次类推。这叫阳进阴退。不过只有癸日不能按此原则在癸丑时开井穴,而在癸亥时开井穴。这主要因为流注从甲日起开井穴,每日有一经在值日,每经值日共历11个时辰,十日共历110个时辰,但十日本来有120个时辰,这样就相差10个时辰,所以到癸日不能在癸丑时开井穴,而应再隔10个时辰,在癸亥时开肾经井穴涌泉,以下共历11个时辰到甲日癸酉时与甲日甲戌时相交,这样就可前后承接不致于影响流注一周与再周的循环。

可见子午流注纳甲法是从甲日到癸日,以一旬为一周期。把天干归属为阳,地支归属为阴,以阳进阴退的取时方法来找每日开井穴的时间。我们知道,太极图象是靠天体逆旋而显现的阴阳鱼象,它的一半多阴,另一半则多阳,天体总是向一个方向逆旋,太极象也必须随天体逆旋规律而显现。因此我们在理解太极图象时,若一半是阳象逐渐增阴象逐渐减,则另一半必为阴象逐渐增阳象逐渐减。这正是一个昼夜的象变规律。

由此可见纳甲法的取时方法是以不连续的特殊时空点而定,时空点的地支确定是以时辰为单位,而天干的确定是以日旬干而定。我们知道,在表述易变尺度的甲子周期中,一定量的时限必须和一定量的天干组合成一个能量态,但这个能量态只能在周期里有一次,不能在一个周期里重复,这是时限、空间的阴阳炁能复合规律。

但何以定一旬为纳甲周期,何以用不连续的时空点定取穴点,何以把最初开井穴确定在甲日甲戌时而不用甲日甲子时,纳甲法只是把戌时为阳之末,需要逆退来说明。但时空总是连续的,戌后面的地支必定是亥,甲后面的天干必定是乙,天干和地支在一个周期里组合是等级别关系。也就是说,日旬天干和以时辰为单位的地支不能是甲子周期里的组合,它们只是开井穴的不连续时空点的炁能某一方面。阳进阴退只是不连续的特殊时空点某些侧面所表现。

如果以时辰为单位,则一旬有两个甲子周期;如果以日天干为单位,则一旬只是一个甲子周期的部分时空段。但一旬又可以确定为一个太极图象周期段,这说明纳甲法的整个周期取时没有错。

太极图象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循环周期,既有阳进阴退之象局,又有阴进阳退之象局。那么,纳甲法是如何对应太极图的阴阳象局之变化呢?尽管纳甲法采用的开井穴时空点是对的,但对周期取时的原因说的含糊,并且对十二经脉只使用十经脉开井穴的原因也没说清。因此,它既不是确定的太极图象局所呈现的整个时空周期规律,也不是按甲子周期尺度干与支交配的规律,它只是特殊时空点原本能所呈现的某两种显象符号,因为这些时空点至少还有时天干、日地支也在起作用。如甲子日甲戌时实质是至少两个天干两个地支,尽管两个不同等级的天干符号相同,但时支是戌,日支确是子。

纳甲法把不在癸日癸丑时开井穴只是说成时间差,在癸亥时开井穴是为了不影响子午流注周期循环,没有说明实质。

为了揭示子午流注开井穴时空点的正确性及其时空点本质,我们需要畅开新的思路。

子午流注周期易变是始于周期初的癸日亥时,在本周期末,子午流注和日旬的120个时辰将终于同一个时空点,癸日的“戌时”并与“亥时”相交,且在此刻,由下一个子午流注的周期定位态能开始隐匿工作。当从确定子午流注周期的定位能癸日亥时到甲日戌时,历经11个时辰,完成一个日易变周期时,子午流注和日旬周期才第一次对应上日、时同天干“共振”井穴,即甲日甲戌时。可见子午流注是先多用一个时辰能量,但这种效应并不能被运动的日旬时空反应出来,是一种隐匿的原本能。

这里涉及到易变时空与数学时空数理的具体关系问题,我们前面对易变周期和“原本能”11结沿凡数九宫构成规律,都是以一个假设的静态时空段做讨论,属于数学时空理论。而依附于运动的易变时空数理,即子午流注是环环相“扣”的易变周期数理,因此数学时空数理仅仅是子午流注数理 的模拟“轨道”。当子午流注数理沿数学时空“轨道”模拟易变时,其首、尾“结”(即遁宫态能“甲、乙”)是被“遁”到癸日亥时的(同天干)井穴中,没有明显的如数学时空数理的首端和末端能被运动区分开,这是与数学时空数理的区别。

最初子午流注的起点,隐匿态能量“甲、乙”在癸日亥时,而并非甲日甲子时,即当数学时空规则完成时,易变时空数理才开始于癸日亥时。子午流注的初隐匿原本能甲动于癸日亥时,是易衍下一代的开始。联想古时造字时用“孩”表示人的下一代,将“子”与“亥”结合,这是个意形字。发展到现在的汉语,即自己的下一代称“孩子”,是“亥”在先“子”在后的谐音,而不把下一代称“子孩”。

在子午流注周期中,如果把时差等于一个“亥”时辰的隐匿能“子”考虑成1个微甲子旬,一个日易变周期按动态能在凡数九宫的行宫数学规律,则当微甲子旬以虚态原本能在“亥”时隐匿定位后,假设由癸日亥时到甲日戌时历经12个时刻隐匿能量单位,由“亥”顺时针转到“戌”,虽然历经了12个地球时辰,却正是微子午流注的第11实效结,正好完成一个日易变周期。      同理,当微甲旬在“戌”时隐匿定位,由“戌”到“酉”同样历经12个地球时辰,又一个微子午流注工作结束,对应完成一个日子午流注易变周期。这样依次下去到戊日午时,由于时刻“子”与戊日“午”是相冲关系,作用最强,在此时空点能使日旬子午流注中期的阴阳属性彻底发生向其反属性质变。这里是一个新的微子午流注周期的首旬开始工作,和上一个微子午流注的末尾“结”甲寅是“两甲”相会穴,来附应易变规律及太极的阴阳两性象。也就是说,一个日旬周期(十整天)仍可以是阴阳象局之分。

当到癸日丑时,按数学“轨道”从丑到子应该还有一个日易变周期,但由于子午流注的第一个甲子旬被提前隐匿掉了(参看原本能11结穴表),这个隐匿系统所对应的“子”在太极场数理十二地支周天图的“位置”是被“虚无”了的,因为实体运动不存在正圆周天,因此,这个周天30度“位置”在易变时空不能再产生“实效结”,也就没能构成运动时空所对应的“穴位”。这是数学“子”、易变“子”、实体运动“子”的用途之别。


看来在易变时空是微“甲子旬”先隐匿并潜隐于癸日亥时,然后日旬的子午流注才开始衍化,使日易变周期和日旬易变周期同时进行。微子午流注的这种工作方式不仅决定了日旬子午流注的始点,也决定了日旬子午流注的周期终点。这是以地球时辰为单位的子午流注能够使日、时同天干“共穴”的关键。

中国古代对时辰的划分经常变动,宋朝时期分昼夜为100刻。明朝时期沿用宋制的时刻划分,一个时辰分为八大刻二小刻。上半时(初刻)分为;第一刻初初,第二刻次初一,第三刻次初二,第四刻次初三,小刻初四。下半时(正时)分为;第五刻正初,第六刻次正一,第七刻次正二,第八刻次正三,小刻正四。而到了清朝则由钦天监汤若望改成了96刻,每个时辰有八刻,其中前四刻称为上四刻,为初刻。分为一刻、二刻、三刻、四刻。后四刻成为下四刻,为正时,分称五刻、六刻、七刻、八刻。但细算下来差别并不大,因此后世命理学家一般以昼夜96刻为准。

古代的这种分刻之法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借鉴和使用,我们可以按照周天子午流注周而复始类推之理把每个时辰分为十二刻:第一刻为子刻,第二刻为丑刻,第三刻为寅刻,第四刻为卯刻,第五刻为辰刻,第六刻为巳刻,第七刻为午刻,第八刻为未刻,第九刻为申刻,第十刻为酉刻,第十一刻为戌刻,第十二刻为亥刻,每十分钟为一刻。子刻上半时刻属上时,子刻下半时刻属今时。每昼夜划分为144刻,每个时辰有12刻,每刻10分钟。其中前四刻称为上四刻,为初时;中四刻称为正四刻,为正时;后四刻成为下四刻,为末时。十二时刻的划分使年、月、日、时的金、木、水、火、土五行阴阳之气更加明晰。

在子午流注周期,除癸日外,每个日易变周期总是有12个时刻隐匿定位工作,引动一个接一个地球日变换,从而导致日旬子午流注的周期更替。这就是微甲旬的特殊效应。因此,每个子午流注周期除隐匿一个“时辰甲子旬”外,还要隐匿144个时刻能量才能使各周期相“扣”接,每10个微甲子旬的隐匿能分别对应:周期初的癸日亥时、甲日戌时、乙日酉时······本周期癸日丑时、癸日亥时(参看原本能11结穴表分析)。

前面在讨论数学时空变化周期时,是将最后的骤变期直接做下一个易变周期的定位能时空点作讨论,而日旬子午流注是以整个“癸”日为时空段,以骤变而结束其周期,并且在“亥时”又作为下一个子午流注的开始定位点。因此是整个“癸”日作为子午流注周期与周期之间的“扣接”时空日,其中丑时是骤变态能“甲寅、乙卯”里的“甲、乙”在工作,亥时是新的周期定位态能“甲子、乙丑”里的“甲、乙”开始工作。这样使子午流注周期和运动时空日旬周期相吻合,这是地球运动时空和易变时空数理之间的又一个联系点。

可见在这里讨论的子午流注周期,所反应的是完成连续的日旬周期易变效应的本源内能系统,这个规律当被符应在地球的连续运动中时,便使地球不得不以椭圆轨迹绕日公转,因为它占用了“刚体”地球与实体地球之间的“时辰能量差”。
  如果把每次潜隐的12个时刻能量作为一个微子午流注周期来假设,把引动微子午流注周期的10个微单位再假设,无穷无尽······,这就是易变数理的无极限性,“是圆圈的圆圈”(如果用相反理论考虑宏观也同理)。这是宇宙无限易变和运动的实质。

所以,宇宙的本源是数字与数字关系。有了数字与数字关系,才有了易变数理;有了易变数理,才有了与之相应的运动时空数理。没有以易变数理规律的暗能量衍化,就没有连续的运动时空。如果将运动时空的某一段做静态假设,其又具有数学时空标量的意义时,就呈现数学时空、易变时空、运动时空等数理之间的关系。

由于天人合一,所以子午流注又被应用于经脉针灸学。以上分析表明古人以十二地支作用于十一经脉,说法较确切。因为其中有一经的井穴对应着“癸日丑时”,为经气骤变穴,因经气不稳定,故针灸不使用。故建议中医针灸将子午流注的初始井穴定到癸日亥时(现代医书是从甲日戌时开第一井穴),因为对人来说,这才是确定易变时空(子午流注)依附运动时空(日旬周期)的定位点。对照子午流注周期表(参看11结原本行迹表     )不难看出,当把癸日亥时定为第一井穴时,癸日丑时被排到最后,它虽是周期末的骤变穴,但确定子午流注时,并不在此穴定位。它是对应易变周期环(骤变)时空的穴位对应点,因此针灸时舍去癸日丑时不用。尽管这样,子午流注每日开一井穴的周期并不受影响。

可见子午流注是依附并作用于运动时空日旬周期的暗能量流系统,而“子”则是产生子午流注的“虚周天度”,是产生“暗能流”所需的“虚无”数。这可能是导致银河系“质量黑洞”的易变数理因素。这是我们要探研的本源又一“质”。这表明子午流注所表述的是本源作用于地球运动的实质动因系统,是用纯碎的牛顿力学无法解释的本源因素,并且每个日易变周期的12个时刻总能对应上易变周期规律的十二遁“甲”态之一,在癸日亥时对应易变周期子午流注的定位遁“甲”态能。

通过探讨子午流注与日旬周期的实质关系,便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天道、地道、人道,“三才”相合之间的时空易变关系。

如何明确时辰、日元、月节三者之间的时空内在关系,在这方面古人已为我们打了底子,请分析王道亨著的罗经透解里的登明十二神将式图、娵訾十二神宫式图、太阳十二宫舍式图:

可见古人无论把太阳尊称为天将,把月亮尊称为天帝、水帝,还是图中所起的各种古怪名词,其意都是在表述功能态下的先人所感受到的各种时空能量态效应。但图中登明、娵訾、变鱼以及表述夏历的正月“一”,都在对应周天二十四山的“亥”,使“亥”这个时空点是时、日、月(节)三者之间的时空能量联系点。时辰与日元的关系我们在子午流注和日旬周期的讨论已经明白,是日、时同天干“共振”。而时、日与月节三者的关系可以从登明十二神将式分析,不难看出,夏历正月“一”是以地支六合关系与“亥”建立关系的,即“寅”与“亥”相合,其它月节可依次类推。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对应关系?八字预测都在运用地支六合关系,但不注其然。前面在讨论易变周期时已经知道,易变周期的末端,引起骤变的隐匿能遁甲态所对应的地支是“寅”,是被排挤到凡数九宫周期之外的起骤变效应的遁甲态,因为它在连接下一个易变周期的到来,夏人把它(寅)所对应的月节叫做“正月”,表明“更正”、“正新”、“重新更正”之意,是指新的年轮到来。当月宫娵訾的神将登明莅临人事,必在癸日亥时为其正殿正舍,最为有力。其它神将,同样以地支六合关系确定日、时穴来作用于人。

需要注意,古人取时用事,必尊太阳过宫到位,为四大吉时,也就是取用每个月节的中气所对应的二十四山(正、四、七、十月宜用甲、庚、丙、壬;二、五、八、十一月宜用乾、坤、艮、巽;三、六、九、十二月宜用乙、辛、丁、癸),此为天戊门开,贵人登殿,君臣相庆之时。我们通过对时、日、月三者的关系分析,建议择时趋吉,借鉴前人的方法,但应遵循天、地、人三才相合之道 ,天人合一之理。将使月、日、时三者的最大“共振”时空能量态登明、司魁······神后,逐月考虑,才为天宫门大开,九宫呈祥之时。须知天神(原本能)临地舍作用于人,必过时辰之宫门。如果是新婚嫁娶、新官赴任之类,结合个人命造之用神更为妥当。

下面谈谈有关奇门遁甲术六仪三奇(戊、己、庚、辛、壬、癸及丁、丙、乙)的出处:这需要从凡数九宫、洛书、子午流注、原本能11“结”规律四个系统结合分析。首先弄懂在易象时空,“子”是永远遁虚的,它对应的首旬天干“甲”也是永远遁虚的,因此“甲子”在易象时空永远是隐匿态,这是遁甲秘义的关键。因为天干原本能为阳,地支为阴,阳在先阴在后,阳      “甲”对应‘1’,阴“子”便对应“2”,即“1”和“2”在易象系统是“虚匿”的。老子在以“道”解释易变时,说“三生万物”,即易变的实效数字要从“3”开始,才有万物之“象”。没有“1”和“2”的虚匿,就没有易变时空,即没有“甲子”的隐遁,就没有子午流注系统。

在子午流注周期,每个“结”时辰都有隐遁的时刻甲子旬,做日易变周期定位能。当“子”在十二地支周天中,将它所属的周天30度虚掉后,自身潜隐到“亥”,易象系统便开始。这是易变着的事物能够得于传种接代的先天数理根源。

在数学时空和运动时空数理中,是天干进地支也进,统一沿凡数九宫变化。而易变时空······子午流注是对应“子”的“周天能”隐匿到“亥”,并作用和依附于运动时空。

与人事有关的子午流注系统,是取地球运动时空的时辰为计时单位来反应炁能易变规律,这是因为地球人的64卦信息来自以时辰为单位的易变数理系统。由于数学时空数理可以从运动时空来假设,所以当以地球时辰旬为周期在洛书九宫进行各宫状态布局,便可以反应某一时辰所处的易象状态,这是奇门遁甲术依据的时空学原理。                                                                            

已知某一确定的时辰,必有其所属的旬首“甲”,这个旬首“甲”必定对应子午流注的时辰“结穴”,即数学时空数理的“空亡”,而这两者当被运动时空载现时,便是日干、时干相同的同一时空结穴点,取这个相同的天干名之为“仪”,意思是它引领一个时辰旬周期。这也符合“空亡藏玄机’”之说。

对照子午流注规律可知,处于斜线上的10个“空亡”(即日易变定位时辰“结”),尽管确定子午流注和日旬相符的隐匿能“甲子”是始于癸日亥时,但在甲日戌时才真正产生易象实效,从甲日戌时到壬日寅时正好9个实效“结穴”。前文讨论了洛书九宫是易变时空生六爻卦象的有极限能系统(刚体理论)规则。因此当把一个旬周期的“甲”隐遁到“仪”下之后,正好余9个天干单位布洛书九宫。因为日、时的“结穴”天干总是相同的,并且从戊日午时到周期末的癸日亥时正是子午流注的下半周期,它对应完整易变周期的后一个甲子周期,所以取六仪“戊、己、庚、辛、壬、癸”表示一个甲子周期时空段。而三奇“丁、丙、乙”表示3个阳炁能符号。

六仪三奇实质是一个旬周期时空原本能“链条”在沿洛书九宫移位跟进并循环,它总是在确定某一特定的时空太极能量场态与分布。至于这个“链条”为什么这样设置,要结合凡数九宫考虑。乙丙丁在凡数九宫为先天系统阳局,对应“震、离、兑”经卦,而“六仪”做为子午流注的后半周期易变时空,对应凡数九宫阴局,说明“六仪”所用的易变时空受凡数九宫的阴局规定。所以当从戊日午时到癸日亥时,“六仪”便对应表述子午流注下半周期所用的时限。如果把下半周期视作一个小太极整体,那么“六仪”是个符合凡数九宫规则的易变时空“链条”。由于“六仪”在凡数九宫是自上而下,“三奇”也需要自上而下,才能是符合“六仪”时空链条的原本能变化逻辑。即太极图所示的阴象递增,阳象随着在等量递减。所以“六仪”自上而下是戊己庚辛壬癸,“三奇”自上而下是丁丙乙(表示凡数九宫阴局阳能越往下越小)。将“六仪三奇”设置到洛书九宫,确定初始信息(星、门、神)。实质上各初始信息符号是随“六仪”链条所致的洛书九宫状态而移宫,“三奇”只起原本阳能信息标量作用。

由于“甲子”在确定子午流注和所符应的日旬时总是先潜隐到癸日亥时发功,古人将这种效应能称作“隐符”或“阴符”,这是领悟易象时空的关键,它是不被运动时空“像”表现的一种隐匿能,更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极限物质理论所解释。子午流注所对应的每个井穴的日、时,都是同天干“遁甲”效应,因此将“戊、己、庚、辛、壬、癸”六个天干取名“六仪”,为了把“丁、丙、乙”和“六仪”分开,取名“三奇”,实质上“仪”和“奇”都相当于量词,如三“斤”,六“组”等等。所以,六仪三奇序列是个被运动时空反应的易象时空原本能行宫链

第三节          地球在太空的定位分析                     

地球不能在太空中任意维面旋转,它总是沿着一个无形的虚轴和绕日维面逆旋着自转和公转(处在北极星的位置观察地球)。太阳系的其它行星除金星公转特殊外也都和地球一样,尽管金星特殊,但它还和其他行星一起围绕太阳运行在同一个陀螺面上。由于金星的公转与其它的行星公转方向正好相反,它是顺旋转,具备一种反逆效应,使它的公转轨道最接近正圆,而其它行星都逆旋着公转在属于各自的椭圆空间轨道上。

太阳系像是一个巨大的陀螺盘,太阳位于其星盘的中心,引领着他的巨大家族在太空中逆旋着奔向武仙座,太阳的自转与行星公转方向总是保持一致。要注意的是,所有的行星和地球一样,都与太阳有一个几乎相等的正引力区间角45度左右。随着远离太阳,卫星和小行星越来越多应值得考虑。太阳像一个大家族里的年暮之尊,尽管子女外表看很气派,而真正顺意的只有地球一个。也就是说,只有地球符应数学太极的时、空规定。但是地球的公转轨道可能也在逐年加大,地球为了附应64卦信息能量,需要加快公转线速来对应卦周天度(目前有地球自旋变快之说)。当公转轨道扩延到一定空间时,地球的物质元素比值和地球密度将发生质变,地表五行(水火木金土)迥然失衡,地球的自转角速将不再遵循数学太极的要求,人的遗传64卦信息能量将不再被地球所载现,那时人类必须逃逸到新的类地球环境中去求生存。

如果我们不考虑行星的实际运动,那么它们的空间轨道必然可以用一个相同的规则逻辑来描述,即前文所述的由时、空两经卦构成的数学太极场。然而在实际运行中,真正遵循这个数学太极场逻辑的只有地球。这可能是地球运动符应六十四卦信息的根本原因。其它的行星,由于自转和公转不遵循数学太极场的时限频率规定,首先不遵循公转时限是自转时限的4320倍,所以不产生六十四卦信息。这可能是其它行星不能衍生生物及类人生命体的本源因素。温度、水、空气等只是生命的时空信息在物质世界的附着条件。换言之,即使其它行星的水、温、气等和地球一样,没有因其运动而附应的六十四卦信息这个条件,也很难衍生外星人。所以探索外星是否有类人生命,不但要考虑它的物质条件,还要分析它的运动时空逻辑。实质上,没有符合六十四卦信息的运动时空,就很难有符合生命存在的物质条件,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或者设想任何行星体,只要其运动符应了六十四卦信息所需的时空逻辑,都会有符应其物质基础的生命衍生体。从广义上讲,星体本身也是生命,只是地球生物是生命的极高形式。


太阳系是如此,浩瀚太空的银河系更是如此,几乎所有的质量星体都运行在同一个巨大的陀螺面上,在这个巨大的陀螺中是个质量黑洞。宇宙星体的这种共面性、类圆性、同心性和“空心”性,能否表明所有星体的存在都遵循了同一个能量场规律(爱因斯坦毕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从星个体到星系,从星系到恒星系乃至星外星系,又处于相对的独立空间性。这就不得不使我们考虑,地球和系内行星一定还有另外系统的宇宙能量场规定着它的太空运动状态。


现在将太阳系于太空中的位置设立一个直角坐标系,在所有行星所共处的陀螺面,将地球公转的春分赤道线(即地球到太阳的春分点直线)设为X轴,以太阳为坐标系交点设垂直于陀螺面的为Y轴,以太阳为圆的切点,根据提丢斯potential定则向同一个方向可以画无数个正圆。由于太阳系相对的独立空间性,所以从太阳开始,可把太阳视为凡数1,由凡数2到凡数10,分别对应水、金、地、火、行星带、木、土、天王、海王.,共九个空间区域。它的存在空间同样遵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规律,受凡数55的约束,虽然提丢斯定则数列可以无限类推,但凡数55确定太阳系行星个体数目的存在是有限的。因每个行星都有各自的运行空间,把太阳假设为“遁”中宫的甲,它对应着凡数1,而介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则对应着凡数6,它不能成为行星,是由于它在太阳系起着易变周期的内部调整作用。小星星带之内的火、地、金、水都呈固态球体;小星星带之外的行星个体已趋于气态化,并且自木星开始,行星的体积是逐个变小,也呈现与空间相关的规律性。这些都说明太阳系的各行星空间受宇宙常数55的约束,且具有阴阳凡数周期性。

如果把太阳系小行星带以内的空间视作阳能空间,则小行星带以外的太阳系便是阴能空间。不难看出,尽管以太阳为首的阳能空间与阴能空间相比,显得很小,但天文界测得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百分之九十九左右,如果把空间视为虚能,把实体视为实能,并且忽略不计各大行星及小天体的质量,那么,太阳系的阳能等于99加1,5天文单位(太阳至火星的距离);阴能等于99天文单位又五分之一减去1,5天文单位(因为在凡数总量“55”中,阳25,阴30,共11份)。现代天文仪测得太阳风的播及空间也在95个天文单位左右。如果考虑一个与其它星系发生关系,或者考虑使太阳系易变周期末端骤变的空间能,则应该再外延15至20个天文单位。这说明太阳系的空间构成和运动实体也应该遵循凡数九宫的规律。它们是在以小星星带维系内部周期界,呈现着阴、阳两部分空间,这也符合由凡数所确定的太极阴阳局原理。可见如果没有这个规律的规定,太阳系的行星轨道将是紊乱的,它们不会运行在同一个陀螺维面。当然不排除到太阳系晚期骤变的紊乱存在,到那时行星解体、星体碰闯,陨石相击、由固态而气态化等等将极有可能。从现在的太阳系分析,离太阳越远,陀螺维面的约束力越差。呈现着将在外而君令有所不受的现象。

当太阳系的空间被阴阳凡数理论界定时,由每个凡数所对应的行星轨道空间大小便具有了量的确定。因此,太阳系除小行星带之外共有八大行星,是凡数“十有八变”理论之故。有趣的是现今的天文界还在争论太阳系到底有几大行星,我们这里的推论是八个。这是宇宙常数55和凡数九宫规则的必然。

既然所有行星能共一个赤道陀螺面,那么它们是否受来自另外相同方向的某种力能量效应,来制约它们的太空运行呢?我们以各行星在陀螺面的不同位置画各自垂直于陀螺面的纵轴,即平行于太阳与赤道面交点的坐标系纵轴。沿着它们各自的纵轴线我们寻找另外的力系统。

已知太阳系所有的行星都有磁场,都有各自的自传虚轴,并且在虚轴与磁极之间又都有磁偏角,它们有固态、气态球体,都围绕太阳运行在属于各自的空间轨道上。


就各大行星的自转角速来分析,在金星与地球之间行星的运行状态,似乎与太阳系的其它行星状态明显不同,而地球公转内圈的金、水两行星自转角速明显变慢。似乎在太阳系的各大行星中,自转角速是以地球为界之始,自地球及地球之外的系内行星自转都在10小时和24小时之间,与它们的公转空间相比,自转差别相对很小。假设地球之外的系内行星和地球的物质成分一样,那么若干年后地球会不会向外扩延到它们的公转轨道上呢?如果能,地球还会有生命吗?它们的自转差别为什么会很小?

现在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地球磁场现象,我们的祖先认识到地磁现象很早,到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录了地磁具有偏离地轴北极的现象。但从堪舆实用的罗盘看,似乎没有考虑磁偏角这个问题,采用的是一处地势一个磁极,并用罗盘在某一处所显示的磁极来确定当地当时的“地理北极”,现在看来这仅是个地球北极的近似值或其值。请看我国一些地区城市的磁偏角数据:

我国各大中城市的磁偏角(2011年值)

序号

地名

磁偏角(D)

序号

地名

磁偏角(D)

1

齐齐哈尔

9°37′(W)

27

武昌

3°10′(W)

2

哈尔滨

9°40′(W)

28

南昌

3°10′(W)

3

延吉

9°26′(W)

29

沙市

2°54′(W)

4

长春

9°03′(W)

30

台北

3°03′(W)

5

沈阳

7°54′(W)

31

西安

2°19′(W)

6

大连

6°47′(W)

32

福州

3°12′(W)

7

承德

6°14′(W)

33

长沙

2°30′(W)

8

烟台

6°01′(W)

34

赣州

2°37′(W)

9

天津

5°29′(W)

35

兰州

1°22′(W)

10

济南

4°40′(W)

36

厦门

2°27′(W)

11

青岛

5°20′(W)

37

重庆

1°34′(W)

12

保定

5°14′(W)

38

西宁

0°49′(W)

13

大同

4°32′(W)

39

桂林

1°39′(W)

14

徐州

4°41′(W)

40

成都

0°58′(W)

15

太原

4°01′(W)

41

贵阳

1°19′(W)

16

包头

3°49′(W)

42

康定

0°41′(W)

17

北京

5°54′(W)

43

广州

1°38′(W)

18

上海

4°32′(W)

44

昆明

0°46′(W)

19

合肥

4°14′(W)

45

保山

0°41′(W)

20

杭州

4°24′(W)

46

南宁

1°04′(W)

21

安庆

3°50′(W)

47

海口

1°17′(W)

22

洛阳

3°38′(W)

48

拉萨

0°23′(E)

23

温州

3°56′(W)

49

玉门

0°12′(E)

24

南京

4°48′(W)

50

和田

2°47′(E)

25

信阳

3°35′(W)

51

乌鲁木齐

3°16′(E)

26

汉口

3°10′(W)

 

 

 

注:表中所列数值是代表2011年数据,今后数年内使用时按不同城市每年增减

1′修正,即数据凡偏东(E)者每年增加1′,偏西(W)者每年减少1′。


参看一些古建筑定向与地球北极的偏离事实,我们发现:

一、即使皇宫之类的建筑在定向时也没有考虑磁偏角问题,只能说用当地地理环境所构成的磁场极来定南北方向。因此这些古建筑的中轴线并不与地轴完全重合。二、使用堪舆罗盘定方向,只能说是在确定当地当时的地势所构成的太极场磁能量极,地势不同,物质结构和含量不同,则各地的太极场磁能量也不同。如铁矿石的磁性强,而铜、铝矿石的磁性弱。但太极磁能与纯粹物质磁又有区别,太极磁能是个完整的实在能量系统的现象,而物质磁是一种独立现象,没有物质磁,太极磁能系统又无法实现。所以处处都有太极磁能,处处又都有太极,处处太极定位不尽同。这么说从古至今人们用罗盘定方位来搞筑造,只是在确定当地的大概地北极方位。若用堪舆学解释,人的生命信息特征与磁场北极,地势地形,环境布局,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这是现代化建设在地理环境科学里必须正视和要回答的课题。

第四节   地球磁场的成因

关于地球磁场的成因,现代科学界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人类只是发现它的存在。现代有学者总是受限于实在物质来解释地球磁场和磁偏角现象,将磁偏角的成因推理为地壳和地核的转速不等所致,但无法解释磁偏角的度数变化和变化极限,况且这一设想用来解释太阳系其它尤其是气态行星的磁场现象更难。

本章以时空观来讨论地球磁场的成因,这要从堪舆学里关于二十四山的阴阳属性谈起。

《黄帝内经》里讲:“天有阴阳,地也有阴阳”。“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天以六为节,地以五为制,周天气者,六期为一备,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这实质上是在讲,接应天的气是动而变化着的,应(迎)接地的气是在其所属的太空空间静候不动。为什么要讲“五岁而右迁”。这是在讲运动的地球与静止的太空都遵循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以“五岁”为时间段,是因为一个岁太极有十二个月节,“五岁”正好六十个月节,是一个甲子周期数量。“右迁”是向右迁移,因为地球绕日公转是逆旋,月球也围绕地球呈现自西向东的运动,这样经过五岁这一时间段,最初的太空空间也相对于地球和月球西移(远离)到一定的太空位置。这是地球运动和静止太空的相对关系,也呈现了时间和空间的相对关系,时限在变,空间也在变。“右迁”是面向北方在解释。我们可以假设人能够沿地轴占到北极星上观察来理解左和右。若以一个月节为时限单位,则地球经过72个“五岁而右迁”,共4320个月节,即三百六十岁(365年有余),太阳、月球、地球将大会到一条直线上,那时地球人将看到一次日全食,这和现代天文学的观测数据相符合。执笔到此,我禁不住为我们华夏先圣贤的智慧而感到骄傲,先圣贤能在几千年前就认识到地是运动的,并且还遵循着“五岁而右迁”的规律。而西方国家直到几百年前的哥白尼发现日心说,才建立地球绕太阳转的日心说理论,才认识到地球是运动的。

华夏古圣贤所称的“天之气”,现在可以理解为没有极限的太空暗能量及太空实在星体能量的总和。我们在第一章节介绍了凡数九宫理论,认识到阴阳凡数与先天八经卦的空间关系,有什么样的经卦,就有什么样的阴阳凡数及其所对应的空间。只不过阴阳凡数所对应的空间可以表述无穷大,也可以表述无穷小;可以表述有极限的空间,也可以表述无极限的空间。凡数九宫所对应的先天八卦圆周期,可以表示有极限圆,也可以表述无极限圆。也就是说,由阴阳凡数所表述的经卦及其空间,可以对应表达宇宙太空任何一个星体、星系、恒星系、外恒星系·····及其所运行的太空空间。

《系辞》里讲:“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对照分析太极先天图要自坤卦开始逆时针看,可知这句话里的“数”是用来解释先天八卦序数所表示的量与太极图阴阳鱼的变化规律。而“是故易逆数也”是在说太极图所表示的无论阳鱼局,还是阴鱼局,两局内的阳炁象量总是逆着卦序在变,即阴鱼局坤八艮七坎六巽五,原本阳能越往越大,卦序越往越小,为逆;阳鱼局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原本阳能越来越小,卦序越来越大,也为逆。那么这“是故易逆数也”是如何实现的呢?地球运行所处的某一太空空间的宇宙暗能量(天之真气),是如何与地球周围空间的暗能量(地之真气)“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进行真气交媾,“而变由生也”的呢?

我们首先分析堪舆使用的罗盘二十四山阴阳属性是怎么来的。

罗盘在地球上某一处所确定的二十四山,是此时此地的天地真气进行交媾的状态盘。也就是说,罗盘在某一地点所显示的地磁子午线,是个活子午线,二十四山也随着活子午线在不同地点的确定而方位有所改变。并且罗盘子午线总是与地球轴子午线有偏离或重合。以上几个地区的磁偏角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现代科学家在地球两极区测定的地球磁偏角是11度左右。这些都说明罗盘所显示的磁子午线及二十四山方位,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是有差异的。它是随时间、空间和具体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天地真气在没有“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之前,是凡数九宫规则确定着太空空间轨道的先天八卦方位,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讲,是“天也有阴阳,地也有阴阳”。先天八卦以洛书规则确定了一个属于这个空间轨道的球体。当太空空间以凡数规律拟按提丢斯定则确定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时,便“天地定位”,在凡数九宫先天八卦所对应的太空空间真气(暗能量)大小的作用下,地球体的大小也被确定。当地球体的大小被确定时,它的自传空间以凡数九宫规则在对应一个先天八卦系统,这样一个是公转空间先天八卦系统,一个是自传空间先天八卦系统。因“变由生也”,需要“阴阳相错”。怎么个“错”位法呢?

我们通过对地球“五岁而右迁”和地球轴绕黄极大约26000岁运行一周的论证,认识到先天八卦每卦都在管三元真气,这样,一个先天八卦系统共有二十四元真原本,实质上是将先天八卦对应的太空周天圆进行了二十四等份划分,但每一份真气的阴阳属性受凡数九宫外围八宫凡数属性的制约。因为《系辞》里告诉我们“易,逆数也”,所以处在凡数九宫外围八宫的二十四元真气也必须为“阴阳相错”,“易,逆数也”做准备。

《系辞》里告诉我们,“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我们已经在前章认识了易变需要从太极先天八卦的坤卦开始,在太极的阴鱼局,卦序“数”是“往者顺”,而对应太极阴鱼局的四个凡数是阴10、阳9、阴8、阳7,这四个凡数宫里的每一元真气的阴阳属性,都必须和本宫凡数的阴阳属性相同,才能实现“往者顺”;但在太极的阳鱼局,要实现“知来者逆”,则对应太极阳鱼局的四个凡数宫要从阳5、阴4、阳3、阴2这个规律变化,才能实现“知来者逆”。这就要求属于这四个凡数宫里的每一元真气的阴阳属性,都必须与每一元真气所属的本宫凡数阴阳属性相反,才能实现逆而知来。即每元真气与本宫凡数的阴阳属性相反,才符合易“逆”。看来是阴阳凡数首先各自确定了一定空间的先天八卦的某一卦,再由该卦的凡数阴阳属性来约束本空间的真气阴阳属性。

二十四元真气的阴阳属性在凡数所对应的太空空间规律,为天地“阴阳相错”打下了基础,但是,凡数空间先天八卦永远是个静态八卦,要实现“阴阳相错”,还必须有另外一个系统的凡数空间先天八卦来参与,这个另外系统便是地球自转所需要的空间先天八卦系统。

既然地球公转和自转两个空间系统的先天八卦都是静态,它们又是如何实现“阴阳相错”的呢?在公转和自传所需的两个静态空间系统里,属于每个凡数空间的每一元真气能量,需要折半后错位,也叫相乘,才能实现天地“阴阳相错”。

我们知道,有极限态数学里有这么个运算法则:阳乘阴得阴;阴乘阴得阳;阳乘阳得阳。地球公转和自传空间每个系统的二十四元真气,在折半并错位相乘时,同样遵循这个规律,代表天的公转空间真气与代表地的自转空间真气是反方向变化的,公转空间真气为顺时针变,自转空间真气就为逆时针变。华夏先贤是以左和右来解释。这说明地球磁场不仅与地球的物质运动、物质构造有关,还与它的公转和自转空间暗能量有关。已知每个被凡数确定的空间都具备三元真气,但只有坤卦所对应的初元真气,才能首先上接天之真气(公转空间真气),构成地磁磁偏角。自转系统的坤卦初元真气自周天0度开始逆旋,而公转周天空间系统的坤卦初元真气自周天0度开始,要相对顺旋。也就是从360度开始,周天度逐渐减小。

实质就是自转空间的坤卦初元真气拿出在本宫周天度的一半,即沿逆时针方向旋转7.5度,去与相对地球自转而顺旋的公转空间,并且是能够“上下相临”的,即公转周天系统的空间坤卦相临之元真气相交。当自转空间坤卦初元真气逆旋7.5度时,公转空间的坤卦初元真气也相对顺旋7.5度,到原本352.5度的天度位置与来自自转空间的逆时针旋7.5度去上应的真气交媾,这样合二为一,在周天352.5度,实现天地相乘,完成“阴阳相错”,便构成罗盘所显示的二十四山的“子山”。子山的组成,也就是动态太极的确定。即地磁子午的确定。

天地交媾而生人,天地交而’“泰”,天地不交为“否”,“否”则空亡,可见当罗盘二十四山“子”山确定时,每隔15度都正对罗盘一山,每山又正对一个与人相关的六爻卦,故建议用罗盘立向左右不超过3度(2.8度),在此范围内立向才可能是正向山。

从现代极限数学的几何意义上讲,地球的任意一条经线上的任意一点,都有通过此点的一条自然(先天数学)磁力线,即地球磁场线。以这一点为交点将经线与磁力线进行几何角度表述,便有两个相等的对角,这两个对角统称为此点的正、负磁偏角。由于地球不同区域的物质元素比例结构不一样,使各地的实际磁场线有所改变,但这种改变仍然受地球先天数学磁力线的约束。如果把地球核心视作一点,那么在地球的南北极区,便有以地球核心为交点的由地轴极和磁区环(纬线)上的任意一点所构成的几何夹角,这便是通常所说的先天数理意义的地球磁偏角。

在认知地球磁偏角时,一定要弄清,地轴极只有一个,而磁区环(纬线)上的点是无数的。也就是说,在地球的南北极区,地球所有的(先天数学)磁力线并不是交汇于同一点,而是交落在各个磁力线所属的同一个磁区环纬圈上的某一点。因此,在地球上的任意一条经线的任意一点,如果不考虑各点受当地物质子磁能的干扰和地球运动轨道的影响,从先天数学意义上讲,所观测到的磁偏角都是相同的。很明显,在以地轴极为圆心的磁区环纬圈上,总是有两个对称的磁偏角(即磁环上两个对称的磁半径对应角),这两个对称磁偏角的先天角度是7.5度,两者相加是周天15度。

然而事实上两者总是互补成15度,因为在地球的太空运行中,由于地轴来自天极······北极星,而地球绕日公转是椭圆轨道,并且地轴绕黄极缓慢移动,这就造成天极“不动”(实际北极星也在动,只是相对而言),而地球磁偏角总在随地球运动做稍微调整的现象,但磁偏角的变动极限必须在15度之内(现代仪器测得地磁北极偏角数值为11度30分)。当其中一磁偏角增大并趋近15度时,另一个必定互补着趋近于0度,可见二者的互补负差值不超过7.5度,这是先天数理对后天现象的规定。二者的互补负差越大,磁力线在磁纬环某一点区的汇聚密度越大,如图(图中是把地球设为一个点):










现代人们所观测到的近似磁子午现象只是一个过渡期,因此不同经线所测的磁偏角也有所差异。当其中一磁偏角增大为15度而另一互补磁偏角成为0度时,才出现实质意义上的磁子午线,这时的磁力线将汇聚于真正实数学意义上的两个南北磁极点。由此可知,在运动中会出现2个对称的,但不在同一时期的最大磁偏角15度,已知初运动的静态数理磁偏角则是2个对称为7.5度的磁偏角,这是理解地球磁偏角要注意的现象。

已知地球的春分点沿黄道以每年50″25的速度西移,经过六个4320岁太极周期大约26000年(注意岁、年二字的意思区别)绕黄极缓慢移动一周,这种现象叫做岁差。我国古代是以观测冬至点移动来推求岁差。古代的制历天文家们在没有认知岁差之前,认为每岁的冬至点在牵牛初度是不动的。一直到东汉时期,民间天文学家贾逵明确地指出,公元85年,冬至日不在牵牛初度,而是在斗21.25度,但他还不明白这是岁差现象。我国对岁差的发现者,是晋成帝(公元330年前后)时代的天文学家虞喜,他在研究了历史上的冬至点观测结果,并和当时的观测结果进行比较,首次明确地提出冬至点是在缓慢移动的。由于冬至点的西退,地球绕日公转一周,太阳所处的某冬至点,还没有回到上一次冬至时相对于恒星的位置。其应该是“天自为天,岁自为岁”。

我国将岁差引进历法的第一人是祖冲之,在他制订的大明历中采用的岁差数值是45年又11个月差1度,他制订历法的革新之功是不可磨灭的。隋朝的刘焯在制历时也引进了岁差改正,其数值为75年差1度,这在当时已相当精确了。南宋扬中辅的统天历和元代郭守敬的授时历,采用的岁差数值是66年又8个月差1度,这更精确了一步。

随着对岁差现象的认识,今人借助精密仪器又有了新的发现。人们通过对我国许多地区城市的磁偏角逐年观测,发现现代凡偏东的磁偏角每年在增加1′,凡偏西的磁偏角每年在减少1′。也就是说,满六十年各地的磁偏角将变化1度。

如果把前面讨论的磁偏角数学变化极限看做一个扇形“摆”,则地轴为0度,地轴左右“摆”极限各为正、负15度,整个扇形“摆”周天角为30度。当磁偏角逐年变化满了扇形“摆”的角度,则地球需要绕日公转1800岁(60年乘以30度数),将1800岁乘以二十四气则为43200岁,其将对应一个相当大的由凡数九宫所确定的太空周天空间,并且这大空间在被二十四气等分。我们已经知道,由于岁差原因,地轴绕黄极一周,需要六个4320岁太极周期,相当于一个六爻卦期。那么当六十四卦期用完,则地球要经过1658880岁(4320乘以384爻数),把这个六十四卦期1658880岁除以以地磁偏角逐年变化的扇形“摆”用时1800岁为一元的太空周天空间的二十四元周期时和值43200岁,则等于三十八点四。这个数值和提丢斯potential数列运算的太阳系最外行星公转半径(38.8天文单位)正好相差0.4。我们把这个相差数据0.4叫做“始点差”。因为提丢斯potential数列是从水星为起点,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系的行星空间是以太阳为遁甲的凡数一的凡数周期所确定的。由于两种推算方法的起点不同,并且代表凡数一的太阳总是因凡数周期的遁甲效应而将“始点差”给遁匿“虚无”了,它不像只能指代实在的提丢斯potential数列,起始点就是有极限态空间0.4天文单位。所以,用这两种方法推算太阳系的最外行星空间,提丢斯potential数列的数据要大0.4天文单位,。假设凡数周期的“始点差”不被遁匿,则凡数周期确定的太阳系最外行星空间也是38.4加上“始点差”为38.8天文单位。

当地轴绕黄极移转64周,用完六十四卦期1658880岁,则地磁逐年以1′的角速度变化,并以扇形“摆”周期逐一对应着是岁太极空间43200倍(1800岁 乘以24等于43200岁)的太空周天空间的二十四元气,且正好用完太阳系所有行星的以凡数周期确定的空间。

因为二十四个扇形“摆”的时间周期和值43200岁随地磁逐年变化又正好对应1天文单位,而1天文单位就是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约1.5亿公里。如果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把它想象成一个圆口径手电筒发光口,向太空射去,当达到是地球绕日公转一周空间的43200倍的一个寥廓的太空周天空间,这个空间能量将支配地磁效应,这种能量要比人类现代认知并利用的波微妙的多。并且在这个空间能量的支配下,随着地轴绕黄极移转64圈(相当于64卦信息能量),地磁变化正好对应用完太阳系所有行星的数学空间。故《黄帝内经》里讲:“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古人是在以象言理。实质上是月象行完地轴绕黄极移转的64卦,日象行完太阳系所有行星的数学空间,日月相合“而天度毕矣”,共历经1658880个岁太极周期。但要实现这一切,都必须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1天文单位为前提,才能受用来自太空是其公转轨道43200倍的空间能量,来服务于地球,实现“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这是太阳系只有地球才有动、植物的原因之一。

由于矮行星(冥王星)的运行轨道最接近最外空间的数学值,所以引起了天文界关于几大行星的争论。我们的分析印证了爱因斯坦言论之正确:只要数学涉及实在,它就不是确定的;如果它是确定的,那就与实在无关。可见太阳系以凡数周期只是确定着八大行星数学空间,由于海王星像个淘气而偷懒的孩子,它总是躺着运行在公转轨道上,因此它的凡数时空空间快要被冥王星给挤占了(由于离心现象和数学规定,实际不可能)。

可见伴随着地球运转,地球磁场效应与时间、空间(包括其自身公转空间、太阳系八大行星凡数空间倍于地球公转轨道43200倍的太空周天空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原本数理关系,以及由数理所确定的背景能量,这一切都离不开易经六十四卦信息能量和认知的凡数周期律。我们需要充分认识时空与地磁场的这种关系。把地球磁场只归咎于地球本体的物质运动,是狭隘而片面的。

若地球上某地区受地形和物质含量的影响,使磁偏角过大,说明地球内应力在此地区严重失衡,受时空的要求而调整,将会有地震、海啸之类的地壳变动发生,来调整这一地区的地磁场,这是地磁场与时空的关系。

既然地磁场与时空有关,人的生命信息也与时空有关(此内容后面作讨论),因此用罗盘测定某一地穴的磁场,并以此地点为中心,判断周围地理形态走势,建筑物构造体等对磁场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的64卦生命信息,这样结合地球在太空的运转空间和方位,使堪舆学有了现实意义。

由凡数确定的空间先天八卦分析,即凡数可以表述任何一维空间系统。老子说“地法天”,因此,当由北天极(注:不能和北极星混淆)所确定的空间先天八卦系统构成时(以北极星为太空空间标志,把太空比作天球来解释太空空间,称天干空间),才有了“天地定位”。地要依照天来定位,即地球自转所需的空间先天八卦系统便与北天极先天八卦系统自坤卦开始交媾定位..

当认识到太空真气(背景能量)来自于受阴阳凡数界定的一定量的空间,而地磁场来自于地球自转和公转两个空间先天八卦系统内的坤卦初元真气错位结合(折半相乘),当地球公转空间是自转空间大小的4320倍时,地球磁偏角便偏离地轴成7,5度,这只是以空间真气做分析。当然地球本体的物质结构、元素含量比例、地球内、外应力等也都对地球磁偏角有多少的影响。空间坤卦初元真气对地球磁偏角的确定,便是对地球动态太极初点的确定,当地球动态太极初点被确定时,地球做周天逆转的始点有了。

地球的运转需要“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当地球周天度被日、月来表达时,则一个岁太极正好是十二个月节(也叫双气),因为从月朔到月圆,从月圆到下一个月朔,要对应一个节和一个中气,因此,地球运动的周天圆被十二等分了,古人用十二地支来区分十二种不同的周天度。如图(注意总图是把地球设为一个点。并且两个先天八卦系统与第一章节总图所示的两个经卦系统是反着的,而不是简单的卦系统旋转):








 


























上图所示,现代仪器测得黄赤夹角为23度26分;现代地球磁偏角为11度30分;现地球自身公转夹角为66度34分;现北极星并不在北天极轴上(注:北天极和北极星不是一回事,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北天极与表述天干的空间先天八卦系统对应,即与天球系统对应)。

已知每个被凡数九宫理论确定的空间都具备三元真气,但只有坤卦所对应的初元真气,才首先上接天之真气(公转空间坤卦真气),构成7.5度地磁偏角。这个磁偏角与地轴的关系为地球成为球态体及地球在太空的方位行走做确定。地球自转空间十二地支的第一支“子”便从此开始..因为地磁具有阴阳效应,而磁偏角与地轴的关系及由此而确定的力效应便调整着地球在太阳系公转陀螺面上的球体方位。

从图中不难看出,自转空间先天八卦对应十二地支,公转空间先天八卦对应“十有八变”的天干。《黄帝内经》里讲:“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会,命曰岁立”。这已经是在用表述公转空间的天干和表述自转周天空间的地支来论岁太极了。当地支“子”以地轴为0度逆旋7.5度时,天干“甲”也相对顺转7.5度(注意相对和相向两词语的区别,实质上天干空间是不动的,只有相对含义)。构成“子甲相会”,建立了磁偏角,确定了岁太极之始点,进而确立地球在太阳系公转陀螺面的斜身行走状态。可见岁太极之始点来自对应北天极的地轴,始点到地支“子”的周天中心点的周天度为22.5度。(现有学者将罗盘上的亥、壬二山相交处到子山的周天度来解释每年的阳气之始,实质也是用了周天度22.5度。但将罗盘子山与地球磁子午混谈了)。

当地球在太阳系的陀螺面斜身运转被磁偏角确定时,地球自身周天的十二地支第一支“子”也被确定。《黄帝内经》里讲:“地以九九制会”,“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总之,地球运行每个岁周期,在每一日每一时都是以九野之分,与太空真气相通相应。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地球是个球体,何以以九州九窍,来通乎天气。

分析洛书规则,其是宇宙背景能量对具体态的不同方位作用规则;是被宇宙常数’“55”确定着的服务于具体态的太极宫位规则;是用来确定具体的自然球态的数学常量规则,并且在这些规则的确定下,自然球态总是在运动中调整着自身的平衡,尽量由椭球态向正球态接近。因此,由地球公转倍于其自转4320这个时限关系,使以时辰为时限单位,以九宫九窍之分,来通乎自然真气的规则。这个规则使地球成为了具有生命现象的球体,我们把这个规则下的能量效应称为幻态能系统。

这个系统一定是和动态能系统共同使用着同一个时空尺度,即以时辰为最小时限单位的甲子周期。我们在分析动态能系统时,考虑了“遁”天干甲,也就是考虑了“遁”原本阳能。现在考虑“遁”原本阴能,也就是“遁”地支。因为单数为阳,双数为阴,所以地支要“遁”两个支的组合。有了这个假设,根据“在天成气,在地成形,”即阳主气阴主形的原则,现在以确定有极限态的洛书规则作地支“遁宫”讨论。既然这个系统和动态能系统使用的是同一个时限单位,那么由第一个甲子周期的首旬“子”到“酉”的成员,也只起确定洛书宫位效应,不产生实效幻态能。它们是以中宫开始再到一宫,而后依次按洛书规则确定空间宫位。从“子”到“酉”分别对应中、一、二、三、四、五(中)、六、七、八、九共9个洛书宫位。当首旬的前10个地支用完时,“戌亥”正好赶到一宫,因为要全部“遁”回去,所以只好由下一个“子”跟上来占据一宫。当第二旬用完时,第三旬的“申酉”正好到九宫,它们同样要全部“遁”回去。所以“戌”便跟上来占据九宫。如此易变下去,当一个易变周期完成时,便出现下面“遁”宫规律(天干是相对着地支出现的,当地支“遁”匿时,天干等于没有):戌亥子、申酉戌、午未申、辰巳午、寅卯辰、子丑寅、戌亥子、申酉戌、午未申、辰巳午和寅分别依次对应洛书的一、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中宫共十一种状态。

应该注意的是后一个甲子周期的最后一旬首(甲寅)。我们可以从倒数的一宫“辰巳午”幻态能接着分析,按老子的“弱者道之用”原则,当该旬的“丑”走到洛书八宫时,如下: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辰巳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最后一旬若以正常顺序,首应该接着进入洛书九宫继续产生幻态能,但由于动态能系统所用的甲子周期将要用完,又因为地支遁阴炁和天干遁阳炁相比是从属关系。前文讨论了因原本阳能甲遁而生易,就是说“遁”天干原本阳能确定着易变周期,所以最后一旬不再产生“寅卯辰”幻态能进入九宫,而是忽然由八宫直接进入中宫。因进入中宫不再产生幻态能,只按“弱者”的行宫规律用完周期,如下:

中(五)   六   七   八   九   一   二   三   四   五(中)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最后一旬的“甲寅”,这种不规则行宫方式,和动态能系统的骤变期产生了共振效应,也是导致地球大象调整的因素之一,(如地震、海啸等)                            地支“遁宫”产生的幻态能还有一个功效,即它协同动态能系统确定了地球在太空的自传位置。因地球总是以地轴与公转平面,实际就是动态能运动的维面成66度34分的夹角(现在是这个角度值)公转、自转。当动态能系统作用下的地球自转维面产生后,由幻态能产生的定位系统也同时作用。首先当一宫和九宫的幻态能“戌亥子”到“申酉戌”确定之后,地球便在磁偏角的确定下。前文谈到,地球与太阳有个正引力赤道区间角45度左右,这个区间总是由动态能与太阳作用。因此地球便以一定太空时空方位斜着身子绕日公转。





第五节          像态能系统                                   


由上两节分析可知,原本阳能单一天干(甲)以凡数九宫规则遁宫,阴炁双地支组合以洛书九宫规则遁宫,      两系统共同确定着地球的太空位置及轨道。已知时限不仅反应着运动所属的太极周天度,也对应着运动所属的太极空间大小。但前提是由具体态的具体运动来实现,即被数理确定的地球态来完成。这个地球态是以时辰为最小单位的数学太极场规定下的有极限存在。因为洛书是宇宙常数确定有极限球态的规则,所以当时限单位确定时,地球态大小便被确定了。因此以时辰为单位的甲子周期按洛书规则参与确定地球态大小,确定着地球具体的方位空间和因时而异的不同空间能量,这是一个产生具体球态和具体运动的数理系统。因为最贴近具体,可以以像知象,《系辞》里讲:“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所以在这里我们称之为像态能系统。它的工作程序和上两个系统不同,它是伴随着地球态在太空位置确定,以甲子周期的首旬成员先确定具体的洛书九宫,但前提是符应幻态能系统所确定的地轴和地球态太极。即它和幻态能系统使用同方位的洛书九宫。这样当首旬用完时,从子到酉分别对应洛书的中、一、二、三、四、五(中)、六、七、八、九共9个宫。由于首旬只起定宫作用,所以当它的第二旬“甲戌”到来时,正好赶到一宫。这样当一个易变周期完成时,由天干“甲”所对应的宫位规律,如下:


 


 

 

 

 

 

 

 

 

 

一   二   三   四   五(中) 六   七   八   九   一  

戌   申   午   辰     寅     子   戌   申   午   辰  


这个系统规则正好和幻态能系统构成在同一洛书宫位的同频效应。这两个系统的效应极限,是被界定在时空数理规则下的八方九宫之内,当宫位空间大小超出以时辰为单位的时限周天(过宫)效能时,像态能效应将消失。这种效应可理解为地球态的非线性自身相互作用,是维护和清除地球周围空间的效应能。

现代物理学在对自域态的微观孤质子的研究发现,也正在做非线性自相互作用。因受现代技术的限制,还没有分辨出孤质子的九宫八方。如果广义的认识宇宙物质,发现宇宙总是从球态到球态,从球系到球系,直到无极限······如果不为球态,便有其所属的短周期和被空间物质吞并交换的可能。说不定你现在饮用的一滴水里有数千年前黄帝使用过的水分子,但黄帝早已成为逝者。

当像态能系统的最后“甲寅”来到时,不是接着进入二宫,也是突然返入中宫,这是因为它是符应前两个系统周期来结束其易变周期。这种不规则行宫同时符应了动态能和幻态能两个系统的骤变期。1976年唐山大地震,出现严重的楼房被扭现象,有的扭动四十多度,结合洛书宫位角度,很可能是骤变期到来时,由像态能和幻态能共同起坏作用产生了扭力效应,而竖直的电线杆、树木等类却几乎不受扭力效应的破坏。

将三个系统综合分析,发现它们的第二旬首“甲戌”都落在洛书一宫(即10凡宫),在这个时空点,它们可以构成一个时空“结态”,我们把这个“结态”叫作数理时空汇能结。或叫作地仪始动点(简称仪动点)。它好比长在树上的苹果根蒂。并且这个“结”是它们各自系统产生实效能的开始。然后分道扬场,各行其踪。


老子说:“人法地”。《黄帝内经》里不仅讲到:“地以九九制会”,也讲到“人以九九制会”。可知与人相关的时空信息也需要九野之分。《黄帝内经》里讲:“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故其生五,其气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这说明人的生命信息是与地气相通,与天(太空空间能量)气相应的,因为人是地球存在了若干亿万年之后的衍生物,并且人的生命信息烙印也以时辰为单位(后面谈),又人的寿龄极限也反应着地球公转时空是自转时空4320倍这种关系。所以奇门遁甲术以时辰为单位,确定九宫空间的八方能量信息状态,来推断人事与空间的关系,便最初被古人用于军事择方位上去了。相传最初遁甲术是“九天玄女”托梦于黄帝并授奇书,黄帝乃叫“风后”制奇书相助,战败并擒杀了蚩龙。《宋仁宗御制景祐遁甲符应经序》云:“黄帝之世,命风后创名,始立阴阳二遁,共一千八十局·····”明程道生《遁甲演义》卷一《遁甲源流》也云:“昔黄帝始创奇门四千三百二十局······”这些说法虽略有不同,但都把遁甲曰始于黄帝之时。总之以时辰为单位,来确定4320种时空状态并作用于人的信息,是表述地球公转时空与自转所处时空能量关系,在人事方面的应用。

手机:15903722568(安阳)
邮箱:zhdjwh@163.com 906743692@qq.com    办公地址:安阳市文峰区凯旋大厦7楼707号
CopyRight © 乾坤周易文化研究院